凯恩斯经济学的充分就业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概念,并不仅仅指劳动力的完全就业,还意味着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某一货币工资水平下,当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实现就业的时候,劳动力资源就得到了充分利用,也意味着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

在凯恩斯之前,基于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B.Say)提出的“萨伊定律”,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充分就业是“交换经济”的常态,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从而否定了普遍性失业的可能性。对于经济大萧条时期普遍存在的失业现象,传统经济学给出的解释是“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它们都不是“真正的失业”。

①“摩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市场出现暂时或偶然的供需失衡而产生的失业。这种失业的具体原因是生产的季节性变化、劳动者的迁徙或职业变换、产业结构调整等。它被认为是劳动力市场的正常波动,而不是由劳动力需求不足造成的真正失业。

②“自愿性失业”指有工作能力的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产生的失业。这种失业被认为是工人自愿选择的结果,因而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业。

凯恩斯虽然接受了传统经济学的这两种失业概念,但认为它们不足以完全解释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严重失业现象。凯恩斯提出了第三种失业概念,即“非自愿失业”。所谓“非自愿失业”,就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但仍然找不到工作。凯恩斯认为,只要消灭了“非自愿失业”,即使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也可以视为实现了“充分就业”。换言之,只有“非自愿失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业,充分就业状态就是没有“非自愿失业”的状态。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4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