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经济学界、政界和实业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该书从假设前提开始对古典经济学进行批判,重新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凯恩斯也因此有了“宏观经济学之父”的称誉。“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三方面:

(一)研究方法上的“革命”

凯恩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两大特点:

(1)强调总量分析。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写道:“经济学家研究个人,主要是将他当做社会组织中的一分子。”  新古典经济学主要分析单个消费者行为和单个生产者行为,探讨这两类行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市场结构和不同产业组织结构中的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针对这种微观的个量分析方法,凯恩斯复活了重商主义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创立了一套衡量宏观经济活动的指标体系,分析国民经济的总量关系变动。

(2)将经济学明确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传统经济学的二分法将经济理论分为两部分:一是经济学原理,主要包括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二是货币学原理,主要包括货币理论和价格理论。凯恩斯认为,将两大部分割裂的研究方法是不恰当的,正确的二分法应该是:一方面是研究单个行业或厂商的理论,分析既定数量资源在不同用途上的分配和报酬理论;另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的产量和就业。简言之,凯恩斯实际上将经济学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从而强调了建立宏观经济学的必要性。

(二)经济理论上的“革命”

(1)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充分就业均衡,《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发点则是非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只适用于特殊情况,而不适用于一般情况;新古典学派所假设的情况是各种可能的均衡状态中的一个极端点。更为重要的是,新古典学派所假设的特殊情况恰恰不能代表凯恩斯时代的经济社会属性。

(2)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价格机制是完全刚性的,凯恩斯则认为价格、货币工资率和利率具有向下刚性或黏性。因此,在价格机制的调整过程中,新古典学派强调价格效应,凯恩斯则强调收入效应。

(3)新古典学派认为货币只充当交易媒介,它不影响产出和就业,因此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是中性的。凯恩斯则试图把货币理论变成一种总产量理论,货币不仅是一种交易媒介,更是一种能够带来实际经济效应的资产,因此货币是非中性的;在货币供给量一定的条件下,人们的货币需求变化会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最终影响到就业和产量。在凯恩斯看来,“使用货币的经济制度基本上是这样一个制度,在其中,对将来看法的改变不仅可以影响就业的方向,而且可以影响就业的数量”。

(三)政策主张上的“革命”

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发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从而主张“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反对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凯恩斯则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主张政府的干预行为,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进行积极调节。凯恩斯特别强调,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具有积极作用,主张运用赤字财政政策来解决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凯恩斯主张:一方面通过发行国债来增加政府财政资金;另一方面扩大政府购买和政府投资,特别是大力兴办公共工程,通过扩大政府支出来提高总需求,进而弥补私人部门有效需求不足,推动经济体系逐渐走出经济萧条的困境。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4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