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革命”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历史背景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30年代的西方国家经济大萧条;二是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效力失灵;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普遍性的经济大萧条,产值大幅度下跌,失业急剧增加。经济危机形势最严重的是美国,其次是奥地利、德国、法国、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相对而言,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英国、西班牙、罗马尼亚和荷兰所受影响较小。这场长达4年的经济大萧条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萧条的年月所引起的人们的消沉、不满和怀疑是广泛而深刻的”。在大萧条中,“人们又恢复了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兴趣。许多人怀疑如果资本主义会这样容易地崩溃,那么,一个不以利润而以消费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制度,和一个生产资料、运输和财政都不属于私有而属于公有的制度是否也许更有意义一些呢?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国家所做试验上面去,特别是俄国,在那个国家里,失业和萧条都不存在……许多事业受到萧条障碍的人,都转向‘科学社会主义’之父那里去获得鼓舞” 。这种状况使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深感忧虑,凯恩斯也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表达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前景的担忧。
(2)经济大萧条动摇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信念。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根据“萨伊定律”,既然供给能够自动创造相应的需求,就不可能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问题,也不可能出现大量失业和经济危机。直至20世纪初期,以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仍然坚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他们认为充分就业是正常状态,失业是偶然现象。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局面和流浪街头的几千万失业大军,这套陈腐的理论教条使西方经济学界处于“可怜而又可笑的混乱状态”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新古典经济学“会把人们引入歧途,而且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
(3)“凯恩斯革命”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颁布法律,建立经济管理机构,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来全面干预经济。美国是运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来对抗经济危机的典型国家,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33年入主白宫之后,主张广泛运用政府力量干预经济,并通过了一系列管理和干预经济活动的法案,它们构成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其具体措施包括:
①扩大财政支出,实行赤字财政政策;
②增加货币和信贷,实行通货膨胀政策;
③兴建公共工程,创造就业机会。
在这样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集团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经济理论,以提供政治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凯恩斯经济学应运而生。美国经济史学家福克纳提出:“凯恩斯……坚信要使经济周期上升,政府必须插足进来用减少失业的方法去维持购买力,从而领导走上恢复商业投资的道路。这会意味着‘赤字开支’,但它也会恢复经济的平衡。事实上,这就是‘新政’已经在做的事,而凯恩斯用高度的技巧和理论的根据在他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里加以阐述。这部书成了‘新政’经济学家们的‘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