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凯恩斯学派的理论特征

新凯恩斯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一样,承认劳动市场上经常存在着超额的劳动供给,经济周期性波动是存在的,国家经济调控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是重要的,但同时,新凯恩斯主义引入了厂商利润最大化和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假设,结合了理性预期假设,试图为宏观经济学奠定微观经济基础,在研究方法论与理论上与凯恩斯主义有着显著差异。

1.关于市场出清的问题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价格和工资是刚性的,市场是非出清的,也就是说,在发生供给或需求的外部冲击后,价格和工资都不能随之迅速地进行调整,恢复市场均衡。以此为前提,凯恩斯主义者提出,在资本主义市场中,生产过剩和失业是常态现象,市场调节是无效的,要实现挽救危机、刺激增长的目标,就要进行政府干预,实施总需求管理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者接受了凯恩斯主义者关于市场非出清的结论,但是他们的任务是要在新古典框架下说明市场非出清的形成机制。即以市场非出清作为研究对象,合理地解释作为利益最大化的个人或企业追求利润或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是如何导致失业、总供求失衡以及经济周期性波动等宏观经济现象的。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市场非出清是结果而不是出发点。

2.关于信息不完备的假设

无论是新古典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的理论都暗含着这样的一个假设前提,即在市场中,信息是充分的,而且获得任何信息可以不花费任何成本。而新凯恩斯主义者则在其理论中将这个假设明确地揭示出来,并向着现实前进了一大步。他们提出,市场中的信息实际上是不完备的,决策者不能毫无成本地获得信息,甚至为了得到有用的信息,需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

由信息不完备的假设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决策者是理性预期的,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他们的决策无法实现瓦尔拉斯式的一般均衡。例如厂商调整价格。当市场存在总需求方面的外部冲击时,原则上厂商可以通过降价扩大销售量,但是调整价格也是存在风险的,还需要考虑消费者的反应以及其他厂商的反应。一个厂商并不能掌握充分的信息,所以,更实际的情况是,每个厂商都采用一种观望的态度,想在观察到其他厂商的反应后再确定行动方案,然而,实际上也不会有哪个厂商能够坚持到掌握足够的信息后才行动。如此,厂商调整价格的时间就出现了有前有后,这样交错调整价格的结果必然反映为价格总水平的缓慢变动,经济系统恢复均衡滞后。

新凯恩斯主义者将市场信息不完备与高成本等条件引入分析,一方面使得他们的前提条件更加符合经济现实,另一方面也为创建价格和工资粘性理论确定了逻辑基础。

3.关于不完全竞争的思想

新凯恩斯主义者从自由主义者那里吸收了理性预期的思想,但是却坚持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因为只有市场具有不完全竞争的特征,价格粘性才有可能。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价格具有完全的弹性,是引导企业和个人及时调整决策变量的信号机制,由于及时的调整,其结果是市场再次出清。与市场非出清的信条相一致,新凯恩斯主义者必须坚持不完全竞争,无论是实际的还是名义的价格粘性理论,厂商都要具备对其产品价格的一定控制能力,这样,才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一定的价格水平。

4.关于理性预期的问题

对于理性预期的假设,新凯恩斯主义者不仅不一般性地加以反对,反而还努力将之纳入他们的宏观经济模型之中。与新古典宏观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由于市场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经济人的理性预期实际上要受到一定的约束或限制,因此,短期内形成的预期并不是理性预期,而是理性约束预期。

以劳动力市场为例,假设发生了价格水平上升的情况,价格水平的上升意味着实际工资水平的下降,因此,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在凯恩斯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存在货币幻觉,对价格水平的预期不发生变动,也就是说劳动供给曲线不发生移动,结果就是均衡就业量的增加。但是根据新凯恩斯主义,劳动者可以理性地预期到工资水平将上升,并且会认为当前的劳动成本大于劳动收益,因此理性的决策是减少劳动供给。但是这种减少并不能实际出现,因为微观市场的不完全性,劳动者毁约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劳动者发现毁约成本要大于减少劳动供给可以得到的收益,他就会选择不减少劳动供给。这样,劳动供给曲线不发生移动,结果是均衡就业量的增加。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4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