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凯恩斯分析认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而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决定的。

1.关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凯恩斯认为,“无论从先验的人性看,或从经验之具体事实看,有一个基本心理法则,我们可以确信不疑。一般而论,当所得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之增加,不若其所得增加之甚。”  也就是说,收入水平增加时,总的消费量也增加,但是消费增加的量要小于收入增加的量。凯恩斯将消费需求随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称为消费倾向。

如果用 代表消费倾向, 代表收入水平, 代表消费支出,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表达为: = ( )。

凯恩斯认为,收入除了用于消费之外,就是用作储蓄,因此储蓄是“未消费的收入”。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就是: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来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用来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如果用 Δ 代表消费支出的增长, Δ 代表收入的增长,则  。

凯恩斯归纳了决定消费倾向的因素,包括社会的通常习惯、收入分配状况、税收制度、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等等。虽然个人预期对消费倾向有重大影响,但是从社会全体而论,大概会互相抵消,因此,消费倾向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函数。

如果消费倾向高,这对就业非常有利。如果消费倾向为百分之百,表明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不需进行投资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消费倾向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收入与消费之间(或者社会总产量和需求量)存在着空隙,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偏好储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使得收入和消费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只有不断地追加投资才能弥补。

因此,凯恩斯得出结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存在,导致对消费品的需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从而导致了小于充分就业现象的存在。

2.关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凯恩斯认为,“从一种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与其供给价格之关系,可得该类资本之边际效率。说得更精确些,我之所谓资本之边际效率,乃等于一贴现率,用此贴现率将该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折为现值,则该现值恰等于该资本资产之供给价格。用同样方法,可得各类资本资产之边际效率,其中最大者,可视为一般资本之边际效率。”  可见,资本边际效率本质上是一种预期的投资收益率,是企业家最有效率地使用资本所能获得的最高的预期收益率。

资本边际效率必须是采用折现观点得到的投资收益率,这是因为凯恩斯特别强调时期的问题。由于时间的作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投资市场情形不同,而未来更具有不确定性,对于未来前景的预测对于现实的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未来预期是乐观的,那么资本资产的投资活动必然趋于狂热,而悲观的预期又必然导致投资活动趋于衰落。因此凯恩斯得出结论,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是经济周期产生的重要原因。

凯恩斯还指出,资本边际效率不但在短时期内有波动,而且就长期的趋势来看,也有下降的趋势,即存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资本边际效率之所以会下降,一方面是由于投资物产量的增加,生产设备所受的压力加大,成本提高,预期的利润率下降;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随着投资增多,产出越多,资本家对未来收益率的预期会下降。这样,由于企业家对未来的估计缺乏信心,而希望又往往落空,所以他们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常常偏低,私人投资的诱惑力越来越弱,从而导致投资需求的减弱。

3.关于流动偏好规律

凯恩斯将流动性定义为一种资产在不损害其原有价值的条件下变成现金的难易程度。流动性最大的是现金,其次是商业票据、有价证券等,而机器、厂房等由于很难一下子不亏本而脱手变成现金,流动性很低。他又提出了流动偏好的概念,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总想保存一定量的、方便使用的现钱,以应付日常开支、意外开支和投机活动的需要的心理动机。

凯恩斯相信,人们的心理都偏好流动性,因此,要放弃这种偏好,将货币贷给别人,就必须弥补他对流动性偏好的放弃,也就是要给予适当的报酬,付给利息。因此,利息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放弃流动偏好而获得的报酬。而货币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决定了利息率的高低。流动偏好是对货币的需求,货币数量则代表着货币的供给。这样,当货币数量不变时,利息率决定于流动偏好;而当流动偏好不变时,利息率取决于货币数量。

所谓的流动偏好规律,在凯恩斯看来,就是货币的供给数量不变,利息率由货币的需求,即流动偏好决定的原理。由于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具有偏好,因此利息率总会保持在一定的高度,不可能无限下降。当利息率低到一定程度时,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弹性便无限大,这时无论货币供应量怎样增加,投资者也不会去投资,而是将货币保存在自己手中,即增加了投机性的货币需求,此时的状态被称作“流动陷阱”。可见,利息存在下降的刚性。

凯恩斯进一步指出,资本家的投资决策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两个因素。当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时,如果利息不降低,甚至上升,以致资本的边际效率减去利息的差额为零和负时,资本家就不会再增加投资,甚至减少投资。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幅度小于利率下降幅度时,资本家才会因有利可图而进行投资。从长期来看,资本边际效率下降的同时,又存在利率刚性,必然会导致投资需求不足,以致难以通过投资需求的增加来弥补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而引起的消费需求不足之差额,从而造成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会就业水平经常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状态。

传统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和谐的,经济能够自行调节,因而无法为经济危机现象提供理论解释。凯恩斯则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总是协调的,并正确地指出是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虽然如此,他对危机形成机制的理解是错误的,仍然具有很强的辩护性质。凯恩斯的错误就在于将影响经济行为的心理因素当作是本质的、决定性的因素,甚至是一种“先验的人性”。而事实上,任何悲观的态度,或不景气的预期都是因为经济的不景气造成的。凯恩斯用经济不景气的果解释经济不景气的因,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4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