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优势论的基本观点

从现有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上看发展中国家居于绝对劣势,但这种劣势中也蕴含着一种潜在的优势,即后发优势。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工业化和技术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所具有的特殊益处和优势。

后发优势论的创立者是美国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Alex and er Gerchenkron),他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62年创立了后发优势论。格申克龙认为:即使落后国家不具备资本积累、主导部门等等,也能实现工业化,甚至能更快地进行工业化,因为落后国家可以从先进国家获得后发性利益。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相对越落后,越能刺激制度创新;经济相对越落后,越能采用资本密集型生产方法,越有利于大型工厂和企业的出现,越可以利用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经济相对越落后,越有可能出现工业发展的大冲刺。总之,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同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越大,越能利用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越可节省用于技术开发方面的代价,技术创新速度会越快,因而工业化的速度也会越快。

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论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技术引进替代有关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可以使经济发展进程大大加快,并避免相关风险。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中获得利益。

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可使发展中国家走上一条“捷径”,实现跨越式发展。强烈的赶超意识有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论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他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仅限于比英国工业化时间较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欧洲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此外,他把后发优势归结为利用外在的技术、劳动、资本的可能性,强调对先进国技术的外在模仿和利用,而没有论及作为后进国家工业化的内生变量的制度因素。实际上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基础及制度创新配合,单纯的技术模仿不会最终导致后进国家的工业化成功;再者,他把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的差别,主要视为一种量的差别,并将其归结为速度问题,通过较高的速度缩小量的差别,直至完成一种量的“赶超”。没有看到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在经济、社会、制度乃至文化上具有质的区别。

总之,技术引进是发挥后发优势的根本,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发挥技术引进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快赶超步伐。然而,后发优势是潜在的,后发优势要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需要后进国家制定正确的经济战略和经济政策。同时后发优势并非不可移易的,它会呈现出效益递减的趋势,因此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靠创新来推动。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4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