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库兹涅茨从资源转换解释工业化

按照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的定义,工业化过程即“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这一定义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研究工业化,并分别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来研究工业化的特征。从产出的角度研究工业化的特征,“产品的来源”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说明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的增长;从投入的角度研究工业化的特征,“资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具有深刻的内涵。

“不断进步的技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但它只是一种潜力,一种必要条件而非充足条件。要使技术得到有效的和广泛的利用,并使技术本身的进步通过这种利用而受到激励,那就必须进行制度上和思想意识上的调整。”

库兹涅茨根据57个国家国民收入原始统计,归纳出结论:随着经济增长,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和社会就业在整个国民收入和总就业中的比重均不断下降;工业部门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上升,而社会就业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而社会就业比重呈上升趋势。这种国民收入和社会就业在各产业间的变动,主要是由需求弹性和技术进步引起的:农业需求弹性低,技术进步难,因而农产品需求并不随居民收入大幅增加而同步增加,农业投资受“报酬递减”制约,因此,农业在国民收入和社会就业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工业需求弹性高,技术进步快,使得工业生产规模和效率都能较快提升,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但同时技术进步使工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产业内部劳动力具有排斥性,与工业规模增加的就业两相抵消,在总就业中的比重趋于稳定。服务业需求弹性高,但由于产业进入门槛低,内部竞争激烈,使得服务业商品相对于工业品在价格上处于劣势,因而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难以上升。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4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