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纳里用产业结构转换解释工业化

钱纳里(H.Chenery)认为“工业化的程度,是一般可以由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份额的增加来度量”,工业化是整个经济系统中的一个特征,这个特征表现为初级产品的份额下降,制造业产品的份额上升,初级产品下降的份额被制造业的份额所弥补。

钱纳里认为,导致制造业份额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上升,有三个比较明显的影响因素:国内需求的变动、中间(投入)使用量的增加,以及随要素比例变动而发生的比较优势的变化。

①国内需求的变动,是指国内需求的基本构成(食品与非食品消费、投资以及政府消费)在改变(在下降),其中最大的改变来自食品消费份额的下降。

②中间使用量的增加,指经济产出中有更大的一部分被售给其他产业生产者而不是最终使用者。也就是说,在经济结构变动中,不仅制造业的份额在上升,而且一些需要使用较多中间产品的行业和部门也在增加;其次,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技术变化,也使得它们对中间产品的使用量在增加。

③要素比例的变化所带来的比较优势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对外开放时,通过扩张制成品的出口,会逐渐减少初级产品的生产,使国内生产结构发生改变。比较优势的变化最终会影响到所有发展中国家,但影响的程度和时间并不相同。

根据上述影响因素,钱纳里把经济结构的调整,直至最终全面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发达经济阶段。在初级阶段,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主要是农业。在工业化阶段,经济重心由初级产品的生产转向制造业生产。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变时,制成品在国内总需求中的比例下降,农业劳动力持续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的工资差距缩小直至消失,最终也促进了资本替代劳动力和各种技术进步。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