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又称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却不会因之付出代价或得到补偿。外部性可分为两种:一是正外部性,包括生产者正外部性、消费者正外部性;二是负外部性,包括生产者负外部性、消费者负外部性。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经济的外部性不能为市场所涵盖,必然导致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领域产生种种扭曲,其结果是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庇古(Arthur Cecil Pigou)等的福利经济学、科斯等的产权理论均是以对外部性问题的分析为出发点的。
(二)庇古模式
庇古认为,外部性实际就是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的不一致;可通过征税或补贴的形式实现私人的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和社会的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相等,由此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并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庇古认为造成某种损害的一方应受指责,或被要求赔偿损失,并指出习惯法中存在着种种缺口,这就需要补充立法,如对污染者征收与污染的社会成本相等的税款等。
庇古在考虑解决外部性问题时,指出成本和收益的类型包括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边际外部成本、边际社会收益和边际私人收益五种类型。在均衡状态时,边际社会成本(MSC)=边际私人成本(MPC)+边际外部成本(MEC)。
注:假设只存在外部成本,不存在外部收益。个人最优产量为 Q 2 ,此时社会净经济价值为 S OAB – S BED 。其中, S BED 即净社会福利损失。若征收BC的税收,则个人最优产量将会等于社会最优产量 Q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