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6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相互依赖理论开始兴起。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出版了《相互依赖的经济》一书,首次系统阐述了国际相互依赖理论。该理论认为:世界各国都生存于遍布全球的相互依赖网中,因此都有义务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建立在契约而不是地位、协商和强制的基础上的全球社会。
综合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的各种观点,可以认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相互依赖,主要缘于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政治军事力量的制衡。战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发展经济成为各国共同的核心任务。而要加速本国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利用他国资源,开拓国际市场。追求发展使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合作成为必要。另一方面,战后各超级大国也大规模扩充军备,核竞赛愈演愈烈,目前世界上的核武器足以将地球毁灭若干次。在核威慑下,都不敢轻易发动核战争,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格局。
第二,经济技术的发展,使各国都具备了各自的特殊优势,同时也都不可能在一切技术领域居领先地位,经济技术的不均衡格局使各国都必须依赖于其他国家的经济技术力量完成本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实际上,当前发达国家的大部分最终产品都是通过多国家、多区域合作完成的。现代化的交通通信使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往来得以在瞬间完成,大大提高了各国开展经济合作的效率,更进一步加深了各国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另一方面,跨国性组织,特别是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宰。跨国公司以其雄厚的实力,着眼于全球战略,对全世界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跨国公司遍布世界的经济活动使世界经济密切地连为一体。
第三,20世纪中后期,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程度的加深,产生了一系列足以影响全球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以及世界性经济危机等,使世界各国必须共同面对,立足于全球安全,携起手来,寻求解决的途径。
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阐明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是独立的,而是彼此依存、相互联系的,因此各国、各地区之间应该积极开展经济合作,以便谋求共同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特别是对于发展中的大国而言,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更加显而易见,上述依据的第二条和第三条完全适用于国内。国内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没有国际合作中各国政治军事对立及经济壁垒的障碍,增加了政府促进区域合作的多种有利政策措施,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应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