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产业布局政策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的产业布局政策是围绕尽快增强国力、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沿海地带对外交通便利的区位条件、实现产业空间布局的合理化等目标而展开的。日本在实施其产业布局的几十年中,不仅在不同的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制定了详尽的发展规划以保证目标的实现。例如,“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的以民主化为目的的改革,主要有“财阀解体”(指的是1945—1951年,同盟国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对日本的占领政策之一,主要目的是崩解被视为“侵略战争的经济基础”的财阀)、“农地改革”“劳动民主化”等。这些都奠定了日本之后企业竞争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到50年代后期,日本采取了“倾斜的生产方式”政策。用有限的资源和政府资金向重点战略产业倾斜(主要是向煤炭、钢铁、汽车等产业倾斜),这一政策对恢复日本战后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为了实现充分发挥沿海地带区位条件和促进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目标,通过“太平洋狭长地带区”的计划及必要的财政、金融措施,使其沿太平洋狭长带很快成为世界最为重要的重化工业带之一,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作出了贡献。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解决工业布局过密、过疏的不协调问题,日本先后制定了四个全国性的综合开发计划,而且后一个计划主要是针对前一个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产生的问题所制定的。使区域政策具有连贯性和针对性,能够顺利地达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