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

20世纪30至60年代,西方产业布局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获得较快发展,国际经济联系加强,第二、三产业也逐步取代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市场成为决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工业区位由立足于单一的产业中心转变为立足于城市或地区,由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分析转向市场分析。这种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产业布局理论,统称为近代区位理论。近代区位理论从对工业区位的探讨发展为对贸易区位、城市区位的探讨,研究对象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和城市,研究目标从追求生产成本、运输费用的最小化转向追求市场最优,这也为产业区位理论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一般区位理论

区域是分工和贸易的基本地域单位。从一国范围看,国内各地区由于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既导致区际贸易的开展,又决定国内工业区位的形成;从国际范围来看,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既导致国际贸易的开展,又决定国际范围内工业区位的形成。俄林(B.Ohlin)将贸易理论与价格理论相结合,试图建立一般区位理论,其观点有两部分:

第一,在假定资本和劳动自由流动条件下,工业区位取决于产品运输的难易程度及其原料产地与市场之间距离的远近。这与韦伯的观点基本一致,但俄林更强调原料产地、工业区位和消费市场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也强调运输边界程度的差异。

第二,在资本与劳动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俄林利用一般均衡方法的研究认为,人口增长率、利率、工资水平的区域差异是重要决定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有差异的地区生产要素配置状况发生变化,引起工业区位的改变。工业区位的变动既与已经形成的资本和劳动力配置的历史格局有关,也是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重新配置和均衡关系变动的结果。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4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