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由石油引发的经济危机始末及应对措施

1973年10月16日,震惊世界的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猛然上涨了2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3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鲜为人知的是,这次危机的爆发,实际上是英美石油巨头和金融投机者在政府支持下精心策划的结果。至于其最终目的,则是为了进一步控制世界能源流通,并借机牟取因石油溢价而产生的巨额利润。

理查德·尼克松任职第一年(1969)的岁末,美国经济再度出现衰退迹象。为扭转低迷的经济形势,华盛顿不得不大幅降低利率。结果,为寻求更高的短期收益,投资者纷纷把资金转往欧洲和其他地方,总额达到了200亿美元。到1971年5月,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月度贸易逆差,并触发了世界范围内对美元的恐慌性抛售,局势到了濒临绝望的程度。

当年8月15日,尼克松采纳了智囊团的建议,这个智囊团包括总统首席预算顾问乔治·舒尔茨和当时的财政部政策小组成员杰克·贝内特(后来担任埃克森石油公司的董事)。于是,一件影响波及全世界的大事便发生在那个平静且充满阳光的夏日里——美国正式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此举等于单方面撕毁了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协定,意味着国外的美元持有者从此再也不能用美元去兑换美国的黄金储备。华尔街大亨们的逻辑是:哪怕牺牲经济发展或国家繁荣,他们在金融领域的权力也绝对不容他人染指。

尼克松战略的真正制定者来自极具人脉的伦敦金融财团。在对布雷顿森林体系金本位制的拆解当中,西格蒙德·沃尔伯格、埃蒙·德·罗斯柴尔德、乔斯林·汉布罗等人抓住了这个极其难得的机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拉斯维加斯式”投机狂欢。1973年2月12日,美国政府不得不再次宣布将美元贬值10%,美元兑换联邦储备黄金的比价变为42:1。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入侵以色列,点燃了“赎罪日战争”的烽火。与一般大众的印象相反,这场战争并非阿拉伯国家一时误算的结果。相反,围绕它的开战,华盛顿和伦敦秘密策划了一系列事件,并动用了由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博士建立的强大秘密外交渠道:通过以色列驻华盛顿大使,基辛格有效地控制住了以色列的政策反应;同时,他还开辟了与埃及和叙利亚的沟通渠道——做法十分简单,就是在关键问题上向对方误传消息,确保战争和接下来的石油禁运按计划展开。

据称,美国情报机构的报告,包括截获的阿拉伯官员之间关于确认已经开始战争集结的通信,都被外号“情报沙皇”的基辛格压了下来。那场战争及其后果,乃至基辛格后来的“穿梭外交”,实际上都是根据索尔茨约巴登会议纲领安排的。结果,阿拉伯产油国成了千夫所指的替罪羊,而应该负责的英美利益集团却藏身幕后平安无事。

1973年10月6日爆发战争当天,叙利亚首先切断了一条输油管,黎巴嫩也关闭了输送石油的南部重要港口西顿。10月7月,伊拉克宣布将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属巴士拉石油公司中美国埃克森和莫比尔两家联合拥有的股份收归国有。接着,阿拉伯各产油国在短短几天内连续采取了三个重要步骤:

10月16日,海湾地区的科威特、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5个阿拉伯国家和伊朗决定,将海湾地区的原油市场价格提高17%。

10月17日,阿尔及利亚等10国参加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级会议宣布,立即减少石油产量,决定以9月份各成员国的产量为基础,每月递减5%;对于美国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国家的石油供应,逐月减少5%。

10月18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的阿布扎比酋长国决定完全停止向美国输出石油。接着利比亚、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科威特、巴林等阿拉伯主要石油生产国也都先后宣布中断向美国出口石油。

1973年10月,美国国内的原油库存开始处于令人担心的低水平线上,阿拉伯的原油禁运引发了美国公众购买汽油的恐慌,各界纷纷呼吁实行配给制度,汽车排长队加油成为街头巷尾的常见现象。在金融界的压力下,美国各州政府被迫大幅削减了公路、桥梁、医院和学校的投资计划以用来偿还银行债务,这使数以万计的工人下岗,美国最繁华的城市群也开始变得支离破碎。

在欧洲大陆,油价上涨的冲击同样带来了自30年代“大萧条”后最可怕的景象。尽管德国政府制定了周末禁止开车上路的紧急规定,但随着该国进口石油花费增至骇人听闻的170亿马克,仍有将近50万人因此失业。通货膨胀率一度达到了令人恐惧的8%,运输业和农业遭受了毁灭性打击,钢铁、造船和化工等关键性工业部门也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对世界上欠发达国家来说,能源价格一夜之间上涨4倍的影响显得更为严重——它们大多没有多少国内石油资源,不仅支付不起飞涨的能源价格,从石油中提炼化工原料和肥料就更不用说了。以印度的情况为例,1974年,该国外汇储备为6.29亿美元,但要支付的石油进口账单几乎是这个数字的2倍,达到12.41亿美元。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74年,发展中国家承受了总额为35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比前一年增加了整整4倍,与油价的涨幅恰好相当。

表面上看,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斗争,突破了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对国际石油产销的控制,沉重打击了美国在世界石油领域的霸权地位,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威胁。实际上,这样的结果正是策划者的初衷。就在基辛格等人精心谋划的石油危机给世界工业增长造成毁灭性打击时,它却给少数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首当其冲的就是绰号“七巨头”的英美跨国石油公司同盟。到1974年,埃克森公司已超过通用汽车而成为全美营业收入最多的企业,而它的姐妹公司——美孚、德士古、雪佛龙之流的情况也差不多。

至于欧佩克美元的大量收入,即所谓的“再循环石油美元”,则绝大部分被存入了伦敦和纽约的各大银行,后者不光处理货币业务,同时也参与国际石油交易。就这样,大通曼哈顿、花旗、汉华实业、巴克莱、劳埃德、米德兰等这些金融界怪兽,无一例外地在这场经济风暴中赚了个盆丰钵满。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3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