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U型”区域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以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世界上24个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后,提出了“倒U型”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1. 研究思路

威廉姆森首先收集1950年24个国家的区域所得、人口资料,以计算各国的区域不平衡指标。他通过进行横断面分析(cross-section analysis)的比较结果发现:经济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如美国、英国、瑞典等),其区域间的不平衡程度较小,而中等收入国家(如巴西、哥伦比亚、西班牙)因为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区域不平衡程度极大。其次,对10个国家进行时间序列分析(time-series analysis),以揭示单个国家区域收入差异的变化趋势。从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已开发国家,其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多经历了递增、稳定、下降三个阶段。

2. 主要观点

在一个国家内,当经济发展处于初期阶段时,区域增长是不平衡的,但区域经济差异一般不是很大;随着国家经济整体发展速度的加快,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就会随之扩大;当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一个相对高的水平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扩大趋势就会减缓,既而停止;在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区域之间的差异就会呈现缩小的趋势。从长期看,区域增长趋向均衡。这样,地区经济差异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变化在形状上像倒写的“U”字,故称为“倒U型”理论。

总之,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根据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针对均衡发展理论存在的问题,强调不发达地区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金和其他资源(人才、技术、原材料等),因而理论上的均衡增长是不可能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顺应了区域经济成长的一般规律,不同时期在生产力布局的决策上要选择支配全局的少数发展条件较好的重点部门、重点地区或地带实行重点开发,逐步实现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转变。区域经济成长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演变过程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结果。在区域成长初期,极化效应较扩散效应显著,区域经济差距呈拉大趋势,这种不平衡表现在生产要素首先集中在少数点或地区(增长极)上,可以获得较好的效益和发展。在区域成长后期,扩散效应变得更为重要,聚集经济向周围扩散渗透,并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进一步缩小。

事实上,均衡发展理论与非均衡发展理论并不像表面上看来那样各执一端,互不相容,两者也有统一的一面,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均衡与非均衡是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它们相互交替,不断推动区域系统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化。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3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