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推进理论是英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在研究战后东欧和东南欧落后地区工业化问题时,提出的一种均衡发展理论。
1. 理论内容
各类国家和地区要有效地促进资本的形成和经济增长,必须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同时增加投资,从而实现各部门的均衡增长。因此,该理论被称为“大推进”理论。
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大推进从而长期滞后于西方世界,如果这些国家有一个全面、大规模的大推进,世界经济的进程就会大不相同了。可见,罗丹也将启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切入点选在了投资环节。
2. 理论基础
大推进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三种“不可分性”:
(1)社会基础资本或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罗丹认为,凡是投资项目,都是不能无限细分的,只能以大量的、全面的、连续的方式进行,才能达到最适度的规模,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益来降低成本。否则,就不能达到最适度的规模,也就不能充分降低成本。
(2)需求的不可分性。面对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小、收入水平低的现实,他认为,在没有充分可供选择的国外市场存在的情况下,需求量“不可分”。如果只对某一个产业或部门投资,将会使这个产业或部门因产品缺乏需求而难以发展下去。因此,适应需求的不可分性,就应广泛地、大规模地在许多产业或部门进行投资。
(3)储蓄的不可分性。投资的来源主要是储蓄。只有当收入的增长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储蓄才会快速地增加。为了达到这一程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规模必须发展到足以保证收入的增长超过一定的程度,并以此突破“储蓄缺口”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从而为经济的增长提供充足的投资资金来源。
3. 投资资金来源
大推进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促进资本形成的途径有两种:
途径一:不降低生活水平→将一切可能的资本转化为投资→收益的相当部分用于储蓄→再投资→生产率提高→收入提高。
途径二:引进外资→投资→新增收入用于储蓄→再投资→生产率提高→收入提高。
4. 投资部门选择
大推进理论并非主张对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同时进行投资,罗丹明确地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应把其全部资本的30%~40%投到包括电力、交通、通信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部门和轻工业部门,而不应将投资重点放在重工业部门,所需的重工业产品可通过国际贸易从发达国家获得。同时,通过对大推进带来的外部经济效益和对大推进重点投向产业部门的建设目的、建设周期以及资金需求量等因素的分析,罗丹认为,大推进过程不能由市场调节进行,而必须由政府通过计划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