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论行为学派的主要观点与代表人物

最早提出行为分析的学者是英国经济学家邓尼逊,他在20世纪30年代批评韦伯等人的区位论是一种技术联系的空间或地域分析,而忽视了心理社会联系的一面。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数量地理学家普赖斯详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他发展了史密斯的空间成本曲线和盈利边际理论,他发现企业的布局行为与企业掌握的信息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密切相关,这为区位分析的行为因素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于区位问题,出现了两种行为地理研究方法。一种是空间行为法(Spatial),即从普遍性观点研究人的行为对区位规律的影响。如企业主总是想挑选一定区位使成本低、利润大、独占市场;消费者总希望价格低、距离近、挑选性强。对于这些问题,在区位论的成本学派和市场学派最终也是考虑的,但不自觉。另一种是行为空间法(Behavioral Space),从特殊性观点出发,来研究人的行为对区位的规律的影响,它采用类型区调查,得出结论,然后应用到同类型地区中去。

无论哪种方法,就区位研究而言,都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决策者行为

工业区位的决策者是经理及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他们在决定设厂时,要考虑该地区社会文化生活、已有设施、相关企业经营状况,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科技水平和协作条件等。不同的决策人掌握的信息量和对信息的运用能力有差别,因而做出的区位决策也不同。

(二)被雇佣者行为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大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他们的择业目标不同,并且在不同时期会有变化。例如,一些人注重劳动报酬,他们倾向于在收入高的地区就业;一些人注重生活质量,企业所在区域的生活环境就成为他们选择就业地区的主要条件。另外,同一个劳动者,在他初期工作与积累丰富经验之后对企业的要求也会不同。因此,企业需要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心理分析,确定最优区位。

(三)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包括生产消费者和生活消费者。生产消费者重视产业协作条件、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水平与竞争状态,以及集聚经济效益。生活消费者是一般居民,由于民族、收入水平、居住地区等差异,消费行为也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生产者不断调整生产、服务内容与方式,以适应消费者行为变化及消费市场的需求。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3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