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1939年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发表了《经济的空间秩序》一书,后经修改再次出版,改名为《经济区位论》,提出了与中心地理论相似的市场区位理论。廖什理论的特点是把生产区位和市场结合起来,他从市场区的概念入手,并把其作为解决问题的起点。他提出,生产和消费都在市场区中进行,生产者的目标是谋求最大利润,最低成本、最小吨公里的区位不一定能保持最大利润,因此,正确地选择区位要谋求最大市场或市场区。

廖什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做了如下补充:

1. 在现实生活中,市场区和中心地的分布模式是不规则的和多样的。

2. 交通线对市场区的范围和分布影响很大,在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必然会集中更多的工业、商业和人口,形成富裕区,而在两条交通线之间交通不便的地方则很少有企业和人口集聚,则为贫穷区。富裕区与贫穷区间隔分布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景观的重要特点。

3. 在富裕区的中心地和市场区范围内,一般拥有更高级的经济活动和更为稠密的交通网络,而贫穷区则较少。

4. 由于交通方便,可以延长商品销售的经济距离,因此市场区会在交通干线上向两边延伸,形成矩形,而不再是标准的六边形。

由于中心地理论是以匀质区域假说为基础,艾萨德补充研究了在人口分布不均匀条件下的中心地模式。基本观点是:在绝大部分地区,人口的空间分布是非均匀的,中心地附近人口密度会比较高,随着中心城市向外围延伸,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人口密度的不同将对中心地模式中市场区的大小发生重大影响。在人口密度高的中心城市附近,单位面积土地产生的商品和服务需求量大于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较小的市场区面积就能够满足企业较高销售量的需求。因此,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市场区范围通常比较小,或者说,同样大面积的地区中心地比较多;相反,在人口密度比较低的地区,市场区范围比较大,同样大小的面积范围内中心地个数比较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市场学派理论在西方国家被广泛应用于市场空间分析、城市体系布局、城市土地利用分析等。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3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