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1. 传统的生产力布局研究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体制是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对我国区域经济的研究,主要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局限于生产力布局的理论和方法上。在生产布局理论指导下,当时区域政策的取向以平衡布局发展为目标,追求和维护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区域利益主体没有独立性,区域内部产业结构配置以及区域间利益协调、产业分工格局主要由中央政府安排,地方政府只是被动执行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环节,区域经济利益往往被忽视,或置于次要地位。这一时期平衡发展改变了旧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严重畸形状况,推进了内地的经济开发,增强了内地的自我发展能力。

2. 改革开放以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自1978年起,我国开始了以市场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区域经济发展与研究的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以中央向地方和企业放权为主线,循着重新构筑经济主体和利益分配机制的道路。二是使地方政府成为具有独立利益和决策权力的经济主体。这激发了地方政府对本区域经济建设的扩张冲动,使区域经济出现了空前的发展和建设高潮。三是区域经济的垂直依赖弱化,区际的横向关系迅速发展。四是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区域市场与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区际的利益分配调节等区域问题随之提出而备受各方关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学者,以及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城市科学工作者等纷纷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在此过程中,我国的一些学者翻译西方区域经济学著作和文献,并把这些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的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一支新的分支学科——区域经济学,并出版了诸多有关区域经济的专著,为构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区域经济概念体系、理论范式、学科结构和分析方法做出了巨大贡献。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3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