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间不平衡日益显著,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使贫困地区经济更加恶化。为缓和矛盾,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帮助落后地区发展经济。西方国家对区域经济问题的广泛重视和实施干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战后西方各国为了追求经济高速发展,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那些条件好、见效快的发达地区,结果加剧了地区间的两极分化,而市场机制并未有效调节地区差距,这种情况引起经济学界的关注。1957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的“累积因果论”明确指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旦地区间发展水平与发展条件出现了差距,条件好而且发展快的地区就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为自己积累有利因素,从而进—步遏制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西方国家区域经济活动实践已充分说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以具体企业微观的区位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显然不能适应制订中观或宏观的国家区域发展计划和区域经济政策的需要。因此,西方经济学家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开始运用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的资本积累、就业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关系,研究如何在各地区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形成最优产业结构,以及研究如何采用政策工具援助落后地区发展、控制大城市过度集中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全国各地区均衡发展的目标。这些研究吸收了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最终形成了一门新的应用经济学科——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此期间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各种著述也相继问世,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著作是E·M·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年版)和N·W·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年版)。在西方区域经济学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史,但其理论仍在发展,其研究领域仍在不断地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