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实验的例子:为什么古代很多皇帝要御驾亲征?

历史上有过很多次皇帝御驾亲征,比如唐太宗征高句丽、成吉思汗西征,还有康熙征噶尔丹,都是非常有名的例子。

一般来说,皇帝是不大愿意御驾亲征的,打仗那么苦、那么危险,搞不好就战死沙场或者让敌军给抓走了,多丢人。

比如明英宗朱祁镇就是在战斗中被瓦剌俘虏,成了明朝最“丢人”的皇帝。

既然风险这么大,为什么还有皇帝要御驾亲征呢?

主要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通过建立战功,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是要鼓舞士气。皇帝亲自把军队集合起来,带着他们出征,从将军到士兵的士气都会很高昂,这样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说到士气问题,换到管理学的语境下,就不得不讲管理学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次实验——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是1924年到1932年在西部电器公司靠近芝加哥的霍桑工厂里进行的。

这一实验最早是由通用电气公司资助的,研究者的名字叫梅奥。梅奥是哈佛大学的教授。

霍桑实验由一系列实验组成,其中一个实验特别有意思。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照明对生产率的影响。因为当时在电子元器件组装工厂中,照明条件好坏决定着工人能否看清元器件和工作台。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照明度越高,工人看得越清楚,他们的生产效率也会越高。

在做这一实验的时候,研究者把工人分成了两组,一组是对照组,照明条件不改变,另一组是实验组。

对于实验组,研究者逐步改变他们的照明条件,从低到高,然后再研究他们的生产效率,把实验组的生产效率和对照组的生产效率进行比较。因为对照组的照明条件没有改变,所以他们的生产效率应该是不变的。在实验组这一边,因为照明的条件在不断改善,按理论估计,他们的生产效率应该会越来越高。

结果让人很吃惊,在实验组的照明度增加后,研究者发现,两组工人的生产效率都提高了。

实验组的生产效率提高是有理论根据的,但是为什么对照组的生产效率也提高了呢?他们的照明条件没有任何变化。所以,他们的生产效率提高让研究者摸不着头脑。

最后,研究者得出这样的结论:除了外界的客观因素比如照明度,还有一些社会因素在起作用,比如士气。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实验的环境。即便没有改变对照组的照明条件,但是一旦把这些工人放到实验的环境中,工人们知道他们工作的时候有人在看——虽然不是他们的老板,而是研究人员,但如果研究人员把他们的情况汇报给老板怎么办?在这一情况下,他们会更加努力、仔细地干活。虽然外界环境没有改变,但他们本身的士气增加了,这提高了他们的生产效率。

这就好像御驾亲征,有皇帝在看着这些将军和士兵,他们打仗就更勇猛——二者是一个道理。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3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