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克罗斯比零缺陷管理的基本思想

克罗斯比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零缺陷”思想。克罗斯比原来只是个医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52年,美国制造业的黄金时代来临,克劳斯比先生放弃了医生职业,在一家制造业工厂中找到了一份质检员的工作。他发现,大家做事情的时候都不愿意第一次就做对,总是要修修补补。例如,公司在制作招标书的时候,总是会制定一个返工期,因为按照可接受的质量体系,总是有一些工作需要返工。出现这种荒谬现象的原因是,大家逐渐接受了“人非圣贤,孰能无错”的思想。由于他具有医学背景,因此能够从医学的角度看待质量检验这项工作。他发现,质检员所扮演的角色相当于“死后验尸”,并不能提高质量。在医生看来,只有加强预防,才能够避免病人得病。

随着工作经历的不断增加,克罗斯比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并逐步提出了以下零缺陷管理的基本思想。

1. 医生的视角:预防产生质量

从医生的角度观察,克罗斯比认为:如果制造业的组织方向走错了,那么对产品质量进行分门别类并不能提高质量。他把源于医学的概念引入到制造业,认为检验并不能产生质量,只有预防才能产生质量。这一观点正是后来的克罗斯比质量原则之一。

检验是在过程结束后把不符合要求的产品挑选出来,而不是促进改进。检验是告知已发生的事情,此时缺陷已经产生,不能产生符合项。预防发生在过程的设计阶段,包括沟通、计划、验证,能够逐步消除出现不符合项的可能性。通过预防产生质量,是要求资源的配置能保证工作正确完成,而不是把资源浪费在问题的查找和补救上。

2. 店员的感悟:客户化的思维

克劳斯比在做普通店员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解客户需求对提高销售量的重要性。质量好的定义并不是完美无缺,而是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只有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顾客才会有长久的信任,才会保持对产品的忠诚。因此,客户化的思维方式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3. 项目的实践: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

克罗斯比发现,人们总是遵循传统的智慧,按照可接受质量体系(AQL)的标准来做事情。在可接受的质量体系中,人们都是按照固定的比例来分配不合格产品的数量,这样产生了大量的浪费。

克罗斯比认识到: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零缺陷的工作标准意味着任何时候都要满足工作过程的全部要求。它是一种庄重的个人承诺,即按大家都同意的要求去做。如果要让工作具有质量,那么就绝不能向不符合要求的情形妥协,而是要极力预防错误的发生,这样顾客也就不会得到不符合要求的产品或服务。这是“零缺陷”工作标准的重要意义。

1963年,美国国防部开始将克罗斯比零缺陷概念推广到GE、波音以及日本的NEC等公司。这样,零缺陷的概念逐步得到了认可和推广。美国在1988年设立了“克罗斯比质量奖”。1992年设立的欧洲质量奖的核心框架体制亦是克罗斯比质量奖。后来,零缺陷的思想传至日本,在日本制造业中得到了全面推广,使日本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得到迅速提高,继而进一步扩大到工商业所有领域。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3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