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的主要思想与代表人物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英国兴起的一个管理理论学派。它是由管理学家特里斯特、埃默里、赖斯等人在英国伦敦塔维斯托克人际关系研究所期间,所主持的对英国达勒姆煤矿采煤作业组织和印度艾默达巴德纺织厂进行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他们既重视人的社会关系,也重视技术对人员的影响。他们通过对英国煤矿中生产问题的研究,发现简单分析企业中的社会方面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其技术方面。他们发现,企业中的技术系统(如机器设备和采掘方法)对社会系统有很大的影响。个人态度和群体行为都受到人们在其中工作的技术系统的重大影响。因此,他们认为,必须把企业中的社会系统同技术系统结合起来考虑,而管理者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这两个系统相互协调。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的大部分著作都集中于研究科学技术对个人、对群体行为方式,以及对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等的影响,因此,特别注重于工业工程、人机工程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他们认为,组织既是一个社会系统,又是一个技术系统,并非常强调技术系统的重要性,认为技术系统是组织同环境进行联系的中介。

这个学派不仅在英国,而且在印度、瑞典等地有着广泛的研究项目。他们的研究,对后来的工作团队建设有着重大影响。这一学派,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此前管理学研究的不足,它强调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的相互作用,指出管理的效果不仅与人际关系有关,还与工作的技术环境有关。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偏向于工业工程学,他们的大部分工作限定在工厂或其他生产系统。在孔茨看来,该学派对社会系统与技术系统相互作用的完整分析,对管理的有效性以及相关基础知识的补充做出了有价值的研究。但是这一学派只关注管理工作的一个具体领域,而不是管理工作的全部内容。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的贡献,一方面在于他们着眼于对工作群体的研究和分析,修正了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的观点,认为组织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系统”,同时还是一个“技术系统”。在组织设计上,既应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性、心理性的需要,又应考虑到工艺技术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既实现工作的人道化,使职工心理得到满足,又能提高生产效率。该学派还在社会系统与技术系统的关系上作过研究,以确定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便于设计高效率的工作群体。该学派认为,技术系统(指机器设备、原材料、劳动力素质、产品销售等物质技术的状态)是一个组织同其环境的中介。一个企业对它所需资源的市场变动能在多大程度上承受,而不至于引起组织结构的改变,这取决于企业的技术系统的灵活性。而且企业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同样的投入可以有不同的产出,或者相反。因此,管理人员必须重视技术系统的特性,协调企业与其环境之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即所谓的“边界管理”。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的另一贡献是研究分析了作为一个开放式的社会技术系统的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因果结构”,强调适应环境的重要性。该学派指出,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并非是对企业内部的管理,而是边界管理——协调企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管理人员要使企业成长和发展,他们首先就要控制“边界条件”,即企业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交换形式,在战略上使企业处于一种有条件进一步成长的地位。该学派将环境分为4种类型:一是静态的、随机化的环境;二是静态的、群集的环境;三是被打扰、反应式环境;四是动乱场。前两种环境中的因素相对不变,故古典的组织理论比较适用。而在后两种动态环境下,组织要生存下去,就要采用有机的、新的组织形式,如矩阵组织等,同时还要开发出一整套有效的抵御竞争威胁、克服不确定性的方法、战略与战术。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着眼于企业组织的动态研究,从工艺技术装备、职工心理需要以及经济效益3个方面揭示出提高组织生存能力的方法,并且强调边界管理的重大意义。该学派丰富了管理学的理论,对组织行为学、生产管理以及组织理论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