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营销学堂 管理学 正文 下一篇:

孔子的管理思想: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者。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博学者之一,又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政治上,他主张仁政,其杰出的治国才能在治理鲁国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致使当时强大的齐国也对他产生畏惧。但时逢乱世,他并没有得到更大的施展空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管理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孔子的管理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这足以彰显《论语》在当时对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非凡意义。孔子的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和而不流,以求安人的管理目标;德礼之治,法制为辅的管理手段;荐举贤才,唯才是用的管理机制;以义取利,富国惠民的管理原则。这其中蕴涵着高超的管理艺术。

(1)和而不流,以求安人。“和”是孔子管理思想的最终目标,“礼之用,和为贵”,一切以“和”为贵。在国家的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充分实现管理目标,完成规定任务,取得预期成果,还要使整个管理过程进行得尽量平稳、顺畅、圆融,人际关系尽量和谐,少有摩擦和冲突。“和”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孔子认为“和”并不是要取消矛盾与彼此之间的差异,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对立双方可以相互协调、和平共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缓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在二者之间建立和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2)德礼之治,法制为辅。在孔子看来,有效的管理是“道之以德”和“齐之以礼”的相互联系,相得益彰。“道之以德”是一种内在的控制方式,可通过对人的品德进行有意识的修养,使之能发挥显露出来,从而实现有效控制。“齐之以礼”是一种外在的控制方式。“礼”提供了一种管理规范,依靠它,上可以治国安民,下可以修身自好。但是,在孔子心目中,应该依靠德、礼来进行管理,不能强制执行,需要通过教育手段来引导和说服人民。因此,孔子十分看重教育手段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但并不忽视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的重要性,只是相对来说,教育手段为主,行政、法制手段为辅。

(3)荐举贤才,唯才是用。孔子认为,管理问题的关键在于举用贤才,并且明确提出“举直”的重要性,也就是要选拔正直的人担任管理者。什么样的人才才算得上是“贤才”呢?孔子用“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来具体衡量一个贤才的素质,并且还分别描述了各种美德的好处。如何选拔到符合要求的贤才呢?第一,要端正选才的指导方针;第二,要有一个正常的选贤机制;第三,需要全面深入地考察和了解;第四,要打破门第之见,唯才是举。

(4)以义取利,富国惠民。孔子认为,人人都有追求富贵的欲求,正所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他认为管理者应该在承认人们这种欲求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合适的方法加以满足。孔子提出人们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可以提高劳动积极性,从而为管理者提供更多的劳动产品,使管理者达到“惠而不费”的目的,也就是说,用尽可能少的代价取得尽可能多的成果。这一经济原则,即减少生产成本,在当代企业的运营管理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的管理思想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孔子认为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孔子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有了人才有管理,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第二,孔子对组织有独到见解。对于组织,人们很早就明白了“组织的整体效用大于部分效用之和”这一道理。在孔子看来,组织结构的建立简言之就是一个字“群”,而实行分工的主要原因也是一个字“分”,在实行分工的组织里,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基础就是“义”。

第三,孔子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义。孔子认为,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是重视“礼”和“义”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当群体建立起来后,利用“分”来进行分工,再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协调,使组织高效运行。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3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