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观点

诺依曼于1965年最早注意到社会生活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

这一年联邦德国进行议会选举,主要竞选对手一方是社会民主党,另一方是基民盟和基社盟的联合阵线。在整个竞选过程中,双方支持率一直处于不相上下的胶着状态,但在最后投票之际却发生了选民的“雪崩现象”——后者以压倒优势战胜了前者。诺依曼为了找出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对选举期间追踪调查的全部数据重新进行了分析。诺依曼发现,尽管双方的支持率一直未变,但对获胜者的“估计”却发生了明显的倾斜,即认为基督教两党阵线将会获胜的人不断增多,到投票前日变成了压倒多数。诺依曼认为,正是这种对“周围意见环境的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导致了许多人最终改变了投票对象。此后,诺依曼又对“意见气候”和“多数意见”对个人的压力进行了多次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她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第二,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时,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以了解哪些观点占优势、受欢迎,哪些处于劣势、不受欢迎,然后采取相应对策。通常,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侃侃而谈,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从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根据诺依曼的观点,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个人的感受和判断大多不是来自对具体事实的直接观察,而是来自媒体所提供的讯息。大众传媒在日常运作中不仅会“本能地”去塑造一个强势的舆论,而且也有很强的力量去把它做成。

 

因此,强势舆论和沉默螺旋的状态,便经常是由媒介塑造和推动,并由媒介和个体观念凑合的。诺依曼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们判断周围意见环境的主要信息源泉有两个,一是所处的社会群体,二是大众传播,而在超出人们直接感知范围的问题上,大众传播的影响尤其强大。诺依曼认为,在以电视高度普及为特点的现代信息社会,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三个:

(1)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和谐效果”);

(2)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累积效果”);

(3)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普遍效果”)。

诺依曼提醒人们不要小看大众传媒制造舆论的强大功能,只要媒介充分显示其和谐性、累积性和普遍性效果的综合优势,就能产生强有力的形成统一印象的舆论传播效果。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3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