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卢因

在传播学的形成过程中,有四位社会科学的学者对丰富传播学的理论学说、构建传播学的体系框架、推动传播学的学科进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因而被誉为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

1.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1902-1977),是当代西方政治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1902年2月13日出生在美国的一个牧师家庭,除了执教于美国的名牌大学,他还被许多国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其中包括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燕京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5),他曾负责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战时传播研究部”(war communication research),后来又担任过不少政府机构的顾问。

拉斯韦尔一生的学术著述总计六百万言,其中有两篇论文对传播学的学科发展贡献尤为显著。第一篇是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拉斯韦尔于1926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空前规模的宣传战为主题,探究了舆论、宣传及传播的诸多方面,提出了一些富有创见的观点。这篇题为《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的博士论文1927年出版之后,引起学界关注,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宣传为题的传播研究影响尤大,至今仍然和美国名记者李普曼的《舆论》(1922)一起,被人推崇为早期传播研究的两部经典之作。不过,他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还是来自另外那篇篇幅不大而影响巨大的论文——《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0f Communication Society)。此文可谓传播学的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其地位差不多等同于香农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之于信息论。巧的是,这两个各自学科的扛鼎之作,其核心思想是同时在1948年形成的。不仅如此,拉斯韦尔与香农对信息传播过程的思考与描述,又是殊途同归,不谋而合。

这篇论文,对传播学的意义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从传播的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或五个环节;其二是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人类传播的主要作用。

2.卢因

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1890-1947),又译勒温,是德国犹太人。他是社会心理学中团体动力学的鼻祖,由于率先将类似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也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1914年,卢因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2年赴美,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翌年,因反对纳粹迫害而移居美国。1945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了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的主任。

研究团体生活与动力的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是卢因对社会心理学的一大贡献。他在这方面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学说,而且也使传播学得到了不少有益的启发和借鉴。因为传播学既要紧扣大众传播这个主旨,同时又丝毫不能忽略人际传播以及人际关系、人际影响方面的众多因素,而团体动力学在这方面颇有建树。

具体说来,团体动力学研究的是个人在团体中的行为表现。即他的一个行为公式所表示的:B=f(PE)

这里的B代表行为(Behaviour),P代表个人(Person),E代表环境(Environment),而f是函数(function)。这一公式说明,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决定的:“不同的人对同一环境可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对不同的环境亦可产生不同的行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景下,对同样的环境也可产生不同的行为。”

除了团体动力学,卢因对传播学的另外一大贡献,是他在去世那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里提出的“把关人”理论。把关人(gatekeeper),又译守门人,是传播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如果说把关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行为——即传播学所讲的控制,那么凡是具有或表现这种行为的人就是把关人,如报纸的编辑。

他注意到,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者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者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就信息或商品是否可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在一份附带的参考材料中,卢因把它与大众传播中的新闻流动作了比较。

1950年,D.M.怀特运用这个概念,对一位报纸编辑的新闻选择过程做了有名的个案研究,从而开创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后来,许多学者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开掘,使把关理论进一步深化、完善,趋于丰满,最后成为控制分析领域的基础成果之一。对此,我们将在后面的正文里详细解说。

3.拉扎斯菲尔德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azarsfeld,1901-1976)是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他在社会学,特别是应用社会学领域的影响相当深远。和卢因一样,拉扎斯菲尔德也是犹太人,1901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他在维也纳大学读书时,弗洛伊德正在该校任教。1925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又在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什瓦大学获得人文学和法学博士学位。1937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了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广播研究室(Office 0f Radio Research)主任,这是他涉足传播研究的开端。1940年,该研究室迁到哥伦比亚大学,同时更名为应用社会学研究所(Bureau of Applied Social Research),他成为研究所的所长,并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系主任。从此,他的学术生涯就一直与该校联系在一起。

拉扎斯菲尔德的应用社会学研究涉及许多领域,而其中之一就是大众传播。他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两级传播理论。按照这个理论,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并不是一步到位地传给受众,这个过程其实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中的一小部分人,这一小部分人由于在传播中表现活跃(如经常听广播、看报纸,了解许多情况),于是被称为“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第二步再由这一小部分意见领袖,将媒介的信息扩散到广大的受众那里。这个信息的两步流程,就是所谓的两级传播(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

这个理论,是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应用社会学研究所的同事,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社会调查中发现的,后来又在1948年出版的《人民的选择》一书里作了详尽阐发。当时,按照通行的理论,大众媒介威力无比势不可挡,大众传播犹如洪水猛兽所向披靡。这也就是早期传播理论被称为“魔弹论”、“靶子论”的原因。而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原来大众传播并不像当时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可以为所欲为,它的效果实际上非常有限,在整个社会传播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人际间的影响,即意见领袖对受众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众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所以,两级传播理论成为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除了两级传播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的另外一大功劳,是他对传播研究方法的贡献。他曾获得过应用数学的博士学位,这使他在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方面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因而得以利用这一优势不断改进传播研究方法,使之更具科学性。

4.霍夫兰

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被视为行为主义在社会心理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1912年,霍夫兰生于美国芝加哥,先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1936年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这所美国著名的大学任教,33岁起还曾担任该校心理学系的系主任(1945-1951)。

霍夫兰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体而言就是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在1949年出版的《大众传播实验》和1953年出版的《传播与说服》中,他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各种条件,通过实证性研究,提出了信源的条件、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对于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影响。C·霍夫兰第一次把实验心理学方法引入到传播学,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

霍夫兰及其合作者没有研究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媒介运动和大众传播。另外,他们使用实验法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多为学生和实验性对象,范围有限。虽然他在后期也发现了许多实验过程中没有发现的众多影响因素,但是“这项研究的结果对现实生活有无实用价值却不清楚”。

以上是对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的生平、学术成就及与传播研究的关系进行的简要介绍。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早期传播研究的学术基础大多是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这些学科和这些学者对传播学的最终形成贡献很大,但只是奠基作用而已,真正将传播研究系统化为传播学的人是威尔伯·施拉姆。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3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