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国国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区域构成的,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是不同的,从而形成国土区域经济格局。经济格局(特别是其中的区域经济差距)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政府通过区域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解决区域经济格局失衡、区域不合理竞争等引起的较高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优化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地域结构,从而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
区域经济政策是一项配置性政策,其最根本的任务和最主要的作用是实现资源在社会生产中配置的优化。在现实经济中,由于规模经济、外部经济、迁移成本、心理成本等的存在,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具有地理惰性,存在流动壁垒。因此,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存在缺陷,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去弥补。
3.促进战略性发展
在国土幅员广阔的大国,其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程度一般也更强,区域经济格局转变中蕴藏着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区域经济政策的战略性作用因此也更强。如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为重点的区域经济政策,即实现将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化解东部地区再发展面临的资源、市场、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重任。
4.促进就业与社会公平
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压力的不同,其就业水平也不同。失业不仅是国家人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区域的失业问题,必须依靠以区域经济政策为主体的多种政策干预,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或失业群体的迁移,才能有效化解。
5.促进国防空间结构、民族空间结构等的合理化
自由市场经济下的区域经济格局通常不能满足国防空间结构、民族空间结构的要求。这类非经济性的空间结构的优化当然可通过非经济的干预手段实现,但区域经济政策在这些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