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什么
城市是生产和分配物质产品的地点
城市最初的功能来源于宗教,之后才有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功能。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其经济功能便占据主要地位。城市是一定空间行为的投影和模型。该空间为生产、分配、消费物质产品提供了便利条件。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就是聚集效益吸引着各种厂商和居民聚集到市中心并支付高租金,与厂商和居民向市中心以外扩散,产生的交通成本间的动态平衡过程,以及这种动态过程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按照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城市的基本形态是同心圆结构,工业城市以资源所在地为中心,商业城市以市场为中心。在同心圆内部,城市中从事各行业的人们愿意按照到市中心的距离远近来负担城市土地不同的租金。对每个社会阶层来说,可承受的租金与到市中心距离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按照支付租金的能力大小从中心向外排列着:大型购物中心、写字楼、工业用房和居民住宅。
城市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联结的网络
城市的物质形式有两类:人类活动和便于人类活动的设施。而且还可以再划分为永久地、反复占用的节点空间和连结两个节点空间的交流动线。人或物在各节点间的流动路径就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其间有规律的、重复的动线紧凑地组合起来,就形成一个纹理清晰的城市。人类行为的多样化性质决定着这种组合方式的模糊性和多样性。人们可以运用频率和密度的信息来描述城市的结构。
城市是一首诗、一种语言
为了提高城市的使用效率,不但要设法分清活动与设施及动线,还要在每个特定的空间设置适宜人活动的标志、色彩、符号及信息。用各种方法表达与活动相符的视觉、声音与景观等,从而使人们在活动中尽可能地体会环境中所表达的各种感受,使人与环境交流互动,提高城市空间的品质和价值。
城市性能判断
判断城市性能应有一些基本指标,美国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曾提出过 7 项指标。
活力
活力就是一个城市对于生命机能、生态的要求和对人类能力的支持程度。如果一个城市环境能很好地保证群体、个体的健康,维持生物种类的生存,那么它就是一个好的城市环境。一个支持活力和健康的城市环境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延续性。应该有足够的食物、能源、水和空气的供给,有适当的方法处理垃圾。
( 2 )安全。一个好的环境是一个没有各种危险、毒害和疾病,或者能够控制这些危害的地方。
( 3 )和谐。空间环境应该与人的基本生理结构相吻合,应该配合自然的韵律。
感知性
感知性就是指一个城市对于人们来说的可感知的程度,这种感知应包括对时间、空间、方向、观念、文化特点的感知。一个空间如果是感性的,它就会与人产生交流和互动,从而使人在其中有方便感、归属感和安全感。
适宜性
适宜性是指环境与人的行为习惯相协调、相适应的程度。适宜性还意味着对未来变化的适应,一个有适宜性的环境应是留有余地的、可改变的、可复原的、有弹性的空间。
可及性
一个环境的可及性是指它的居民接触其他人、活动、资源、服务、信息或其他目的地的能力,包括能够接触到的数量和多样化的程度。现代城市中交通和通信是使城市可及性提高的重要条件,给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和道路等隐蔽流动的基础设施也是不可忽视的。衡量可及性的指标不仅是可及的距离,还包括可及性资源的种类和工具的多样化,以及多种选择的可比较与可识别性。
管理
管理是指对于当地的各种场所和设施进行使用、创造、整理和修改的控制能力。人类经常通过空间的控制来控制资源,对空间的控制产生不同的心理结果,如满足感、屈从感、光荣感和优越感等。土地所有权的各项权利是人与人之间分配控制权的一种约定。因此,有关土地、房屋产权的立法状况就成了判断一个区位环境质量的重要方面。一个好的城市,其管理权限应是界限分明,责、权、利结合,所有人、使用人、管理人之间协调。管理和控制应是动态的、发展的,各种管理意图、指意是明确的。
效率
效率是指尽量以少的代价创造和维护尽可能多的上述指标所提供的性能。
公平
公平是指把上述指标所带来的益处和所付出的代价在人与人之间分配的方式。比如,公平地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必要的设施和服务,在控制权的分配中注重平等和民主,关注少数或弱势的群体,如低收入者、少数民族、老人和儿童等。
城市是人类活动发展变化的历史写照,人们对于城市形态和功能的研究由来已久。一是希望知其所以然,二是预测城市发展的方向。房地产开发商了解城市形态发展的理论,更能把握城市规划者的规划理念及各方人群对城市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发现各种规划及在这种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建设对各类人群行为的影响,考察它是如何增加了人们的可及性、适宜性、感知性等。这些对于开发商判断所在空间的品质、社会含义,把握未来房地产投资价值的来源及其变化趋势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