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前面的禀赋效应还是现状偏见,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决策人对于“损失”的厌恶:在禀赋效应里是对于现有物品损失的厌恶,在现状偏见里是对于现状改变的厌恶。
其实在这两种现象背后,还有更为普遍的损失厌恶原理:人们厌恶任何形式的损失,并尽量使这种损失不再发生。在作出自己决策的过程中,人们赋予损失的权重要明显地大于赋予获得的权重。当然在这里我们要对“损失”作一个清晰的界定。在一些正常的商业交易中,商人并不把自己卖出的商品看成是损失,而且只要商品的价格不高得离谱,顾客也不会把自己付出的现金看成是一种损失。在行为经济学中,我们研究的损失一般是指那些本来可用于使用而非交易的物品的减少。
损失厌恶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是非常普遍的。
例如在一次实验中,假定有一种致命的疾病感染了实验参与者,这种疾病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会使实验参与者在两周内不治身亡,让实验参与者给出他们为了治好这种病而愿意付出的医疗费的数额(WTP)。另一组实验中,实验参与者则被告知他们将参加一次为治疗某种致命疾病而进行的人体实验,这种实验会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使实验参与者死亡,问实验参与者接受多少钱才同意来参加这次实验(WTA)。
按照经典理论,这两种实验本质上的风险是相同的,那么得到的两组数字也应该大致相当。但是实验结果却无情地否定了这一点,第二组实验参与者给出的金额远远高于第一组。这一“反常”现象用损失厌恶原理就很好解释。在第一组当中,对于已经患病的人来说,花钱治病是一种“获得”;而在第二组,本来健康的人参加有生命危险的实验是一种“损失”。一个获得,一个损失,在决策人心中的权重自然不一样。
损失厌恶理论告诉我们,损失的那一方被赋予了更多的权重,在实验结果上就表现为较高的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