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压力导致心理上的紧张状态,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它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经做过的一次很有意义的实验:
他将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齐加尼克对一组受试者进行干预,使他们路上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务,而对另一组则让他们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实验得到不同的结果。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显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
齐加尼克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接受一项工作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任务完成,紧张才会解除。如果任务没有完成,则紧张持续不变。
1888年,美国第23届总统竞选之日,候选人本杰明·哈里森(1833~1901年)很平静地在等候最终的结果。他的主要票仓在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州的竞选结果宣布时已经是晚上11点钟了,一个朋友向他打电话祝贺,却被告知哈里森在此之前早已上床睡觉了。第二天上午,那位朋友问他为什么睡这么早。哈里森解释说:“熬夜并不能改变结果。如果我当选,我知道我前面的路会很难走。所以不管怎么说,休息好不失为是明智的选择。”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信息量的增加,作为“白领”阶层的脑力劳动者,其工作节奏日趋紧张,心理压力亦日益加重。特别是脑力劳动是以大脑的积极思维为主的活动,一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持续而不间断的活动,所以紧张与压力也往往是持续存在的。有些压力是良性的,它让我们振作。但更多的来自于我们感到自己无力控制的事物的压力,则往往导致齐加尼克效应,使我们更疲劳。“白领”们要学会将自己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