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与形成

产业组织理论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中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竞争理论。亚当·斯密通过对重商主义学说和重商主义时代下国家干预私人经济活动的批判,提出了“自由竞争”的思想,论证了自由竞争导致“利益和谐”和“市场均衡”,明确表达了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抵制。此后,西方经济学界关于产业组织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竞争理论和所谓理想竞争状态的确定等方面,直到后来古诺、张伯伦和琼·罗宾逊夫人等的不完全竞争理论初具体系后才向垄断和垄断竞争领域拓展。

1879年,马歇尔夫妇(Alfred Marshall & Mary Paley)合著的《产业经济学》( Economics of Industry )出版,正式将产业组织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其后,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中,马歇尔用大量篇幅讨论产业组织问题。他提出,“组织”是“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之上的第四生产要素。不过,马歇尔的“组织”概念较为庞杂,既指企业内的组织形态,也包括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组织形态。他发现,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使这些企业产品的单位成本下降、市场占有率提高;然而,这种影响的持续也会促使市场结构中垄断因素的增强,而垄断的发展又遏制竞争机制在市场中所发挥的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这种现象被后人称为“马歇尔冲突”。再后来,马歇尔在《工业与贸易》( Industry and Trade ,1919)中指出,虽然垄断和自由竞争在概念上大相径庭,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竞争性行业中都具有垄断性因素,这也为后来“垄断竞争”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由于在产业组织领域的卓越贡献,马歇尔被西方学者视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甚至创始人。

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E.H.Chamberlin)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J.V.Robinson)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 The 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 ),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该理论彻底否定了以往“非垄断即竞争”这样一种极端观点,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现象通常是交织并存的。

张伯伦认为,在现实经济中,总是存在大量的“垄断竞争者”和各种“垄断竞争现象”。完全竞争或完全垄断只是两种特殊的市场结构,而实际市场则是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的混合。依据垄断因素的强弱程度,他还将实际市场划分为从完全竞争到独家垄断等多种类型,并分别总结了不同市场形态下产品和价格的特点。

罗宾逊夫人认为,现实的竞争是不完全的竞争,这源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她从运输成本的高低、品牌产品的质量保证、不同生产者提供的便利条件、产品可替代性、广告的影响、消费者偏好等市场不完全性因素出发来分析造成不完全竞争的原因,得出不完全竞争才是现实世界市场关系的常态,或者说,现实世界中根本无法实现完全竞争。她认为不完全竞争并不含有垄断因素,其不完全竞争理论不涉及销售者人数的多寡,因此可以应用于除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以外的所有市场情况。同时,她认为产品差别是垄断企业掌握垄断权力的基础。尽管罗宾逊夫人与张伯伦一起被认为是垄断竞争理论的共同开创者,但实际上,与张伯伦的研究相比,罗宾逊夫人更侧重于对完全垄断的考察,着重分析了垄断条件下的价格歧视和买方垄断,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因资本家对劳动力的买方垄断所导致的剥削。

西方经济学界对这两本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萨缪尔森(P.A.Samuelson)称之为“垄断竞争的革命”。这两本著作将当时很多经济学家的关注视线引入了产业组织领域,一些美国经济学家试图建立一种以经验性和应用性为主导的研究来分析不完全竞争产业。从那之后,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也从萌芽期逐步进入发展期。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4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