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尔达尔—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1957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Myrdal)在其出版的《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论”,其主要观点是,市场经济力量的正常趋势是扩大区域间差异,而不是缩小区域间差异。缪尔达尔认为,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间的要素流动中,不仅仅是劳动,资本也同样会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这样,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发达地区经济表现为一种上升的正反馈运动,而欠发达地区则表现出一种下降的正反馈运动。在这种循环过程中,存在着扩散和回流两种不同的效应:扩散效应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投资活动,包括供给欠发达区域发展所需的原材料和资本;回流效应则是由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和资本,它将引起欠发达区域的经济衰退。同时,在循环累积因果过程中,回流效应总是大于扩散效应,因此,区域差异在市场力量作用下是不断增大的。

进一步,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 Hirschman)提出了与缪尔达尔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对应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极化效应(即回流效应)指经济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经济要素(人才、资金和物资)的吸引导致的正反馈现象,就像两极分化中的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一样。涓滴效应(即扩散效应)是指经济发达地区通过采购经济不发达地区产品和服务,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注入动力,就像给树苗浇水。例如,经济发达地区吸收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有利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解决失业问题。赫希曼认为,在市场力量作用下,极化效应总是居于主导作用,如果没有周密的经济政策干预,区域间差异会不断扩大。要使区域间保持相对的均衡就必须使涓滴效应占优势。但涓滴效应主要来自政府干预。因此,缪尔达尔和赫希曼都认为政府恰当的干预可以使区域间的差异缩小。

非均衡理论的提出,动摇了新古典学派的区域均衡理论,也引发了一场理论层面的大讨论。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4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