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他认为,产品一般经历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构成的一个周期。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弗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就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而言,创新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产品的生产处于生命周期中的成长阶段。
这时,创新国向一般发达国家出口该产品;随着成熟期的临近,创新国将该产品的生产技术向世界范围普及,逐渐失去了生产和销售这种产品的优势地位。随着一般发达国家对这种产品的仿制和研究,使创新国的成本优势也逐渐消失,这时其在该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为了维持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只有将国内投资转向具有较低劳动力成本和地区资源优势的国家,就地组织生产和销售。由于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生产具有成本优势,因此,创新国反而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进口该产品,这被称为“反回头效应”。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可以回避风险大、花费多的技术开发过程,充分利用创新国的资金和技术,并与本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其他优势资源相结合,以成本优势返销到工业先行国的市场,这可以大大缩短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因此,对于经济欠发达国家来说,产业结构演变模式要与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利用产品循环发展模式,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来实现本国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国际一体化。这种产品循环顺序是“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进口→更新的产品开发……”产品经过这一顺序的不断循环,带动了工业结构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资金进而向技术密集型演进,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阶段来加快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如图2.2所示):
第一阶段:研究开发新产品,逐渐占领国内市场;
第二阶段:国内市场饱和后,要开拓国际市场,增加该产品的出口;
第三阶段:产品占领国外市场后,输出资本和生产技术,促成资本和技术与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相结合,就地组织生产和销售。
第四阶段:国外生产能力形成后,又会使这种产品以更低的价格返销国内市场,迫使开发了新产品的创新国削减或放弃该产品的生产,从而促进下一个新产品的开发。
图2.2 产品循环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