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需要保证边际效用平衡

经济学追求的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但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将资源用在优势项目上。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在现实操作中,人们可能会走入一个极端,由于受到马太效应的影响,将资源过分集中于某一个优势项目上,而忽略了那些次要项目的投入,优势项目中的资源超过了实际的需求量,就会造成低效和浪费。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涉及一个经济学概念,那就是边际效用的平衡,简单来说,就是让不同用途的边际效用趋于相等。比如某一项目的边际效用比较低,而另外一个项目的边际效用很高,那么就要将边际效用低或者在不断下降的项目上的资源,挪用到边际效用比较高的项目上,这样才有机会实现整体效益的提升。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一般为95分左右,而数学成绩为70分上下,这个时候,学生不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语文上,因为语文成绩想要提升1~2分很困难,可能每天多投入两个小时复习语文,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提升效果。但是数学不一样,只要每天多花一点时间做数学题,数学成绩可能就会提升到80分,再努力一点的话,提升到90分也没有问题。考虑到时间和精力是有限资源,那么最合理的资源分配的方式就是,每天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在数学上,这样就可以有效提升总成绩。换句话说,个人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总效用可以做到最大化。

实现边际效用平衡,是一个资源分配者应该重点去做的一件事,是涉及资源分配、资源平衡、整体效益等多个方面的一个概念。本质上是为了让优势项目得到发展的同时,能够适当让那些次要项目的效益得到保障,然后在综合不同项目效益的基础上,打造一个更具竞争力和更高效益的资源配置和资本投资组合。

假设A公司主要负责生产轮胎和车窗玻璃,其轮胎制造技术世界领先,但车窗玻璃方面则没有太多的技术优势,如果A公司想要争取到奔驰公司、法拉利公司、宝马公司的相关业务,那么就应该适当将更多的资源集中在车窗玻璃的研发上,因为车窗玻璃研发潜在的边际效用相比其他的要高出很多。一家公司在培训员工的时候,通常注重对精英的培养,但是从边际效用的平衡上来说,应该将大部分的资金和时间投到能力相对较次的员工身上。对于那些优秀员工来说,想要让他们从优秀变得卓越,从卓越变成超级精英,会越来越难,付出的成本也会越来越大,从整个企业的内部培训和管理效果来说,将大部分资源集中在优秀人员的培训上显然不恰当。

让优秀的人优先占据资源,让优势项目得到更多的资源补充,这本是一个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方法,毕竟在竞争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那些优势项目,是核心竞争力与顶尖人才。但企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那些优势项目,也不能完全寄希望在那些顶尖人才的身上,作为团队中的一分子,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的价值,也都可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他们同样可以创造效益,而且相比于那些顶尖人才,他们进步的空间更大,创造效益的空间也更大。

很多时候人们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一个优秀的人做出更加优秀的工作成绩会很困难,让一个原本可以在一个月内拿下3000万订单的优秀销售员,将工作层次提升到平均一个月内拿下3500万元的订单,会有些勉为其难。让一个每年为企业创收1个亿的超级员工,上升到每年创收1.2个亿,往往也很困难。可是让一个每个月内拿下1000万订单的员工,上升到每个月拿下1500万的订单会相对比较容易。让一个每年创收1000万元的员工,上升到创收3000万元,也不算难。只要给予类似的员工更多的机会,只要公司里存在几个类似的普通员工,那么在整体上完全可以获得比那些超级销售员更好的效益。

管理者在激励优质员工创造更大财富的时候,在对优势项目加大投资并寄予厚望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边际效用,从边际效用平衡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找到一个保障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点。管理者要改变过去那种狭隘的竞争思维,要改变过去那种只看局部不看整体的惯性思维,尽量在优先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做到一定程度的平衡。比如培训资源不能全部集中在优秀人才上,普通员工也应该得到培训的机会,这对他们的成长和价值提升很有帮助。又如资源投入不能集中在某一个部门,需要适当分给其他次要的部门,确保不会出现“木桶效应”(一个木桶的盛水量不是由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板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

总而言之,确保任何资源的分配都不能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不能过分集中于某一个领域。尤其是对企业来说,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个环节都需要消耗资源,一旦基本的资源配置失衡,就会打破边际效用平衡,导致整体的效益受损。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3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