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战略分析框架的特点

作为战略管理领域的前身,企业政策的教学与研究起源于1912年在哈佛商学院首次开设的同名课程。其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一般管理能力,从企业全局的观点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该学院以安德鲁斯为代表的四位教授在1965年出版的《企业政策》教科书中,将企业经营战略作为企业政策的核心概念,并首次正式提出一个完整的战略分析框架,并在其后的版本中不断进行充实和更新,保持了其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共举、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兼顾、内部运作与环境条件并重的精神风貌、思想神髓和哲学意蕴。

安德鲁斯等教授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与制定需要认真的分析和仔细的考量,应该同时顾及四个主要方面的因素: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与组织体系,管理决策者个人的价值偏好,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和公众预期。前两项基本属于事实判断和技术分析层次,主要考察企业内部运作和外部竞争环境之间的连接、匹配与契合;后两项基本属于价值判断和社会伦理的范畴,主要考察决策者的偏好以及企业面临的社会预期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企业的外部环境

企业的外部环境,简言之,包括企业外部所有影响企业经营与绩效的因素,至少在短期内是给定的,不受企业的控制,比如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行业内竞争对手的多寡。环境因素既可以为企业提供机会,比如产业的高速增长为企业提供新的增长契机,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威胁与挑战,比如政府管制限制企业在某个市场的扩张。因此,企业环境决定了企业的行为空间,决定了它可以做什么。

企业的内部禀赋

企业的内部禀赋,是指企业内部所拥有和掌控的各类资源,比如设备、资金和人力资源,企业运行中所必需的能力,比如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和品牌管理能力等,以及这些资源与能力赖以应用和施展的组织体系。某种特定的企业禀赋,相对于具体的市场机会和竞争对手而言,可能是优点和强项,也可能是劣势与弱项,影响企业在竞争中的作为。因此,企业的内部禀赋决定了企业能够做什么。

决策者的价值偏好

企业管理决策者个人的价值偏好,指的是作为战略决策者的一般管理人员的价值体系,包括道德禀赋、意识形态、是非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比如是信奉利润至上还是喜好多种目标平衡,是注重任务取向还是任务与人际关系并重。由于一般管理人员具有合法地参与和影响企业战略的权力,他们的价值体系和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战略的价值取向及特色。因此,管理者个人的价值偏好决定企业想要做什么。

企业的社会责任与预期

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和公众预期,可以被理解为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实体需要对社会做出的非经济性贡献,或者说,对自己在其中从事经营活动的社会和社区所承担的必要社会责任和必须满足的预期。不管企业是否在乎或者愿意,公众、社区团体、政府等都会对企业有某种看法和期许,希望它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公民,关注人类福祉,保护自然环境,增进社区利益。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公众预期决定了企业应该做什么。

四种因素的动态契合

综上所述,企业战略分析的实质在于把握好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在可以做、能够做、想要做和应该做这四个区间寻求足够的交集,最大限度地达成协调与契合。是把企业的主要精力放在现在自己可以做、能够做、应该做的上面,还是去推动那些现在还“不太应该”做的,抑或同时并举,不同的企业的战略可能会有不同的契合状态与均衡选择。在可以运作的空间内,机会可能很诱人,但是企业可能没有适当的资源和能力去应对(比如许多企业没来由地热衷于股市或某些所谓的暴利行业)。企业可能有能力去占领某个产品市场,但管理者可能对该产品市场非常不感兴趣(比如农村金融市场)。而管理者可能对某些项目垂涎欲滴,但迫于公众舆论的压力却不得不退缩、低调行事或“曲线救国”(比如某些危房改造项目)。理想状况的战略当然是全力以赴去做那些既可以做,又想做,也能够做,并且应该做的事情。总之,战略要保持四个方面的动态契合,同时保持某种内在的张力、柔性与韧性。在契合与匹配的基调上进行变革和改进,在动态发展中寻求新的契合与均衡。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3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