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观念的典型案例与例子
产品观念的出现,是由于消费者的购买力有所提高,市场的竞争也在深化,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卖方市场。持这一观念的企业认为消费者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些特色的产品。因此,企业千方百计地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增加产品的功能,努力使产品功能日臻完善。从本质上说,产品观念只是生产观念的另一种表现。
【案例】
20 世纪 30年代,美国以生产大型、小型乘用车著称,而且车越大利润越高,逐利的美国老板一味求大,从来没有碰过钉子。
1957年,丰田在美国开设第一家全资子公司,开始正式进入美国市场,陆续推出“丰边”、“皇冠”、“光冠”等系列车型,表现非常不理想。直至 1966年,8年间丰田几乎一无所获,第一轮进军美国市场就失败了。于是,丰田准备开始第二轮进军。首先,丰田展开大规模的市场调查,委托美国当地的专业市场调查公司访问大量的“大众”汽车消费者,调查了美国特性、道路条件和顾客对物质生活用品的兴趣所在等几个方面,发现了美国市场由于需求趋势变化而出现的产销差距。1966年10月,丰田推出了“花冠”,1967年进入美国市场,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销量直线上升。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在美国的销量达到百万辆以上。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发出了原油产量削减25%的通告,石油价格上涨了近3倍,突如其来的石油危机给了美国汽车工业沉重的打击。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接踵而来,石油价格又一次大幅上涨,丰田充分利用这次机遇,发挥自己节能价廉的优势,一路高歌,当年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了17%,1980年上升到24%。在日本车的冲击下,美国一些小厂损失惨重,纷纷倒闭,“美国汽车公司”依靠雷诺公司的追加投资才勉强维持生计,克莱斯勒公司处于破产的边缘。从此以后,丰田登上了世界第二的宝座。日本通用认为,日本车的成功主要是由于美国车厂对美国汽车市场偏好小型车的快速变化没能及时做出反应所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就曾说过:“在消费者没有见到汽车之前,他们怎么会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汽车呢?”这种典型的“产品观念”无疑使通用在与日本进入美国市场的较量中丧失了机会:在石油价格飞涨的时期,美国设计师们仍然还在忙于如何把车做得更长,如何设计更多闪闪发光的镀件,如何设计更大排量的汽车,完全不顾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和产品需求的变化。
产品观念与生产观念相类似,同样不能脱离具体条件,如果产品确实有市场,但因质量太差而影响销路,供应商坚持这种质量第一的观念就会大有作为。但是,在其他因素不能满足顾客需要的情况下,即使质量再好的产品也不会畅销。在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条件下,这种产品观念也是不适宜的。因为现代市场需求的层次是不断提高的,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层出不穷,如果供应商的产品不能及时满足市场的更高要求,即使质量再好的老产品也不可能持久地占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