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逻辑树分析?

1.什么是逻辑树分析?

逻辑树又称问题树、演绎树或分解树等。麦肯锡分析问题最常使用的工具就是“逻辑树”。逻辑树是将问题的所有子问题分层罗列,从最高层开始,逐步向下扩展。把一个已知问题当成树干,然后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和哪些相关问题或者子任务有关。每想到一点,就给这个问题(也就是树干)加一个“树枝”,并标明这个“树枝”代表什么问题。一个大的“树枝”上可以有小的“树枝”,以此类推,找出问题的所有关联项目。

逻辑树是所界定的问题与议题之间的纽带,它能在解决问题的小组内建立一种共识。逻辑树满足三个要素:

● 要素化:把相同问题总结归纳成要素,找出关键因素。

● 框架化:将各个要素组织成框架,遵守不重不漏的原则。

● 关联化:框架内的各要素保持必要的相互关系,简单而不孤立。

当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时,逻辑树可以帮助我们厘清自己的思路,提供一个分析和思考的切入点,不进行重复和无关的思考。

2.逻辑树分析应用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

将原本模糊笼统的问题,确定为一个个具体的、单纯的问题。

第二步:分解问题。

将问题的各个结构拆分成一个个更细致的、互相独立的部分。

第三步:剔除次要问题。

针对各个部分依次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剔除那些不重要的。

第四步:进行关键分析。

针对关键驱动点,集思广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五步:制订方案。

将思维过程转化为可执行的计划。

逻辑树分析法最经典的案例就是费米问题,在求职面试中,经常会考查下面这类问题:

● 上海有多少辆出租车?

● 全国有多少个加油站?

● 纽约一天有多少人穿红色衣服?

诸如此类的估算问题,被称为费米问题。一般人拿到费米问题这样的题目就会觉得已知条件太少,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怎么解决,干脆凭感觉瞎猜一个数字。这其实忽视了面试官考查这类问题的目的,他不是要你计算一个确定的数字,而是想考查你分析问题的思路。所以,你需要把自己的思路说出来。

我们来扩展一下费米问题的案例:某CBD有一家奶茶店,面积约为40平方米。请预估该门店每周的营业额。

基于上述逻辑树的3个要素,我们把这个问题逐层拆解,首先奶茶店产品以饮品为主,我们主要估算奶茶的销售额。

营业额=消费人数×平均消费金额(区分工作日和周末)。

消费人数=营业时间×单位时间消费人数(区分高峰时段和低峰时段)。

我们可以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两个角度进行估算,整体思路如下:

1)从需求端估算

(1)每天多少人喝咖啡。

● CBD一共有多少人;

● 喝咖啡的比例。

(2)每人每天喝几杯。

2)从供给端估算

(1)工作日供给。

● 忙时供给:

忙时每小时多少杯;

一天多少忙时。

● 闲时供给:

闲时每小时多少杯;

一天多少闲时。

(2)周末供给。

● 忙时供给:

忙时每小时多少杯;

一天多少忙时。

● 闲时供给:

闲时每小时多少杯;

一天多少闲时。

估算过程如下:

每天按照12小时营业时间计算,其中客流量大4小时,客流量小8小时(正常估)。

休息日平均营业额×4=工作日平均营业额(正常估)。

工作日流量大的时候,每3分钟接待一人,人均消费30元(高估)。

一个店40平方米,假设50%的比例待客,那就是20平方米,可以站下10个人(低估)。

这样工作日高峰时间段每小时消费人数=60/3×10=20×10=200人,非高峰时间段每小时消费人数估算为60人。

那工作日一天营业额=4×200×30+8×60×30=38400元。

一周营业额=38400×5+38400/4×2=211200元。

3.小结

通过上述一个费米问题估算的案例,直观地展示用逻辑树分析拆解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其实,对于很多业务问题,都可以用逻辑树分析解决,例如常见的“DAU下降问题”“支付转化率下降问题”等,都可以用逻辑树完全穷尽、相互独立地梳理出影响因素,并逐个进行假设,通过逻辑树分析出原因之后,就可以根据分析的结果,制订具体的解决方案。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862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