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商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晚清洋务派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兴办了许多军工业和民用工业,并成立了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但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失败,中国工商业由于《马关条约》的签订再度陷入低谷。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孙中山等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专门负责振兴实业的机构,制定了许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为民国初年工商业健康有序地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一度出现了兴办工商业浪潮,极大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但随着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商业发展再次减缓。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以张謇等人为首的民族实业家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许多爱国人士纷纷设厂救国,创办纱厂、面粉厂等多种工商企业,还兴办学校,试图以实业所得资助教育,用教育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救国。中国工商业在这一时期一度发展到巅峰,年均国内生产总值甚至超过日本。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帝国主义国家重新来到中国,中国工商业又迅速消沉下去。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农业、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1927—1936 年,民族工商业得到较快的发展。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侵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虽然是出于抗战需要,但是国民党官僚阶层却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战乱及动荡的社会使中国商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整个商业也处于崩溃的边缘。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6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