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

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上丝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的统称。相对于“丝绸之路”的命名来说,“海上丝绸之路”的提法出现得更晚,直到 1913 年才由法国东方学家沙畹(Edouard Chavannes)在其所著的《西突厥史料》一书中首次提及。海上丝绸之路由两条干线组成:一条是东海航线,也称“东方海上丝路”,即由中国通往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另一条是南海航线,也称“南海丝路”,即由中国通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南海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

1.起源

(1)东方海上丝路始于秦汉时期。秦朝时,方士徐福率众自山东半岛出发,沿渤海海岸航行至朝鲜半岛南部,过朝鲜海峡,到达日本。徐福东渡的真实性尚存疑问,但相关文献反映了秦汉之际,从中国到朝鲜、日本的海上交通路线的形成,标志东海丝路已经开辟。其航线大体是从登州(今蓬莱)或莱州出发至辽东半岛南端过渤海海峡,沿岸东北行至鸭绿江口。然后沿朝鲜半岛西海岸南下,经朝鲜海峡至日本。

(2)南海丝路起源于西汉时期。汉武帝时,曾派遣近侍内臣率领招募来的商人、水手,携带黄金及各类丝织品远航印度洋,购买海外的珍珠、宝石及各种珍奇异物。由此实现了中印海上航路的畅通,沟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海上交通贸易往来正式开始,海上丝路初步形成。汉代形成的南海至印度洋航线的大致为:从广东徐闻或广西合浦出发,沿着海岸线驶过南海,进入泰国湾,穿过马来半岛后进入孟加拉湾,最后到达印度半岛的东南端。

2.繁荣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政府非常重视造船航运业,使这一时期造船业获得空前发展,海上丝路逐步向前延伸。一是广州港的兴起。随着珠江流域经济的开发,广州很快以其特有的区位优势取代了徐闻、合浦的地位,成为中国海外贸易首要口岸,海上丝路的起点也因此移至广州。二是海上丝路继续向西方延伸,其终点已开始从印度半岛东南部向西,跨越阿拉伯海,抵达波斯湾。

唐朝时,南海丝路从广州至波斯湾的航线已经经常化、固定化。“广州通海夷道”大体上从广州出发,经香港大屿山以北入海,经海南岛东部向南抵达越南占婆岛、昆仑岛;向南经新加坡至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西航至斯里兰卡,再沿印度西海岸至巴基斯坦卡拉奇,向西进入波斯湾,抵今伊朗阿巴丹、奥波拉,溯幼发拉底河至巴士拉,由此陆运至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将东亚、东南亚、南亚、波斯湾、阿拉伯半岛东南岸和东非沿岸连接起来,成为 16 世纪以前人类定期使用的最长航线。海上航线的扩展,带来了唐朝海上贸易的繁荣,特别是唐后期,由于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逐渐占据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

宋元时期,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基础上,宋代出海船舶的抗沉性和稳定性有了进一步增强,实现了航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宋人不仅熟练地掌握了海洋季风的规律,而且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使航行线路准确,航程缩短,风险降低。在此基础上,宋元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向前延伸到阿拉伯半岛西端的亚丁及东非沿岸,带来了中国与阿拉伯半岛及东非沿岸各国间贸易关系的密切。

进入明朝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最终成型,进入鼎盛时期。明朝政府多次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友好访问与通商贸易活动。明朝造船业发达,出现了很多著名的造船厂。明成祖永乐三年到宣宗宣德八年,历时 28 年,郑和先后七次率领庞大船队(每次出使大小船只 200 余艘,人员 2 万多人)装载着馈赠礼物和商品,巡航、访问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近 40 个国家和地区,与亚非各国开展了广泛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郑和七下西洋成就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使明代乃至整个古代中国的朝贡贸易发展到顶峰。

3.衰落

明宣德年间,因受倭寇侵扰,明朝政府重申海禁政策,海上贸易被迫中断。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新航线的发现,西方的殖民者、商人、传教士、探险家等来到东方,清代的对外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海上贸易被冲破。面对着西方的商业、传教、殖民、炮舰、掠夺和战争的挑战,以及台湾明朝残余势力不断对其沿海地区的骚扰,清代初期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禁止外商到江苏、浙江、福建等地贸易,广州再次成为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嘉庆之后,随着国力日衰,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了衰落,原先以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为主的商品最终被西方国家的机制品和东方各国多样化的原材料所取代。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6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