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保罗·克鲁格曼于1953年出生在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1974年,他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经济学专业。随后,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1977年,克鲁格曼博士毕业后,回到了耶鲁任教。

1978年,克鲁格曼写了一篇题为《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的论文(发表于1979年的《国际经济学杂志》),成为第一个同时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来分析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巨大贡献在于:第一,解除了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困境,对二战后出现的行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作出了相应的解释;第二,分析了国际贸易中的寡头竞争行为,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规模经济贸易模型基本假设

保罗·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贸易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

(1)企业具有内部规模经济。

(2)劳动是唯一投入。

(3)成本函数包含固定投入成本。

(4)市场结构为垄断竞争。

(二)规模经济贸易模型的结论

在上述的基本假设下,克鲁格曼构建了PP-ZZ模型: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下,个人对产品的需求量越大,企业所能出售的产品价格就越高,因此,PP曲线的斜率为整。而个人对产品的需求量越大,企业的生产规模越大,产品的价格就越低。因此,ZZ曲线的斜率为负。PP曲线和ZZ曲线的交点是每种产品的均衡价格和每个个人对该产品的需求量。向上倾斜的PP曲线和向下倾斜的ZZ曲线,由此可以得到均衡水平。

建立了PP-ZZ模型后,克鲁格曼再考虑了国际贸易对原均衡点的影响:当双方开放自由贸易时,PP曲线没有受到影响,但是贸易使得每种产品的消费人口增加,导致ZZ曲线左移。因而,新均衡位置代表受相对于工资的产品价格和每个人对任意一种商品的降低的消费量。

这一模型可以得到这些重要结论:第一,垄断竞争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扩大市场,增加消费人口来扩大生产获得规模经济,降低平均成本和产品价格。第二,每个消费者对任意一种商品的消费量虽然下降,但通过产品多样性,同样获得了消费者福利。

克鲁格曼所提出的这种新贸易理论表明,仅仅是规模上的区别,就可能造成价格差异。这解释了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和行业内贸易存在的原因,也对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进行了补充。

但克鲁格曼的模型仍有缺陷:克鲁格曼垄断竞争贸易理论中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异质性,而现实中企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生产率水平。又比如,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进行对外贸易,问题是哪些企业会进行对外贸易呢?而且有些企业进行贸易时,另外的企业可能会选择外商直接投资(FDI)或者外包等形式,那么每个企业会选择什么样的市场进入模式呢?这些问题都成为新新贸易理论研究的焦点。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