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的形式有哪些?人际传播的动机?

●人际传播的形式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可以是面对面的交谈,也可以通过电话、邮件、QQ、微信、短信、微博等形式进行,总体上来说人际传播的形式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我们平时的面对面的聊天、交谈等就属于这种情况。面对面传播是以语言表达信息,用表情、姿势来强化、补充、修正语言的不足,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

一种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的人际传播,使用的媒体主要有电话、交互电视、计算机网络、书信等。它可以使传者与受者克服空间上的距离限制,从而提高传播的效率。

●人际传播的动机

人为什么要进行人际传播呢?人际传播的动机是什么?总体来说,人际传播的动机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首先,人际传播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在社会环境中还是在自然环境中,要生存下去,就需要了解周围的环境,就需要获取信息。远古时代,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是信息的主要来源。当然,即便是在通信工具发达的现代,我们也需要通过人际传播来获取信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成群结队的大爷大妈到超市或者销售地点抢购打折、特价商品,这些大爷大妈很多都是通过人际传播获取这些销售信息的。

当然,在人际传播过程中,这些信息的获取并非都是通过正式的交流获得的。有些交流是正式的,比如咨询、座谈会等;有些交流是非正式的,比如聊天、闲谈等。

其次,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协作关系的需要。当今是一个集体取胜的时代,发挥集体的力量需要集体成员及时地交流和沟通,只有获取了足够的信息,团队才能够取得成功。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一场谈判的成功,一个电视剧的杀青、一场晚会的成功等。此外,许多看起来是个人独立完成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多人配合的基础上的。比如讲一堂课,有讲有听有互动才算成功。

再次,人际传播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的需要。人需要正确恰当地自我认知,而要准确地自我认知就需要与外界环境和他人互动和沟通,也就是说人的自我意识很大程度上是在与他人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一点从前面介绍的“主我”“客我”以及“自我互动”理论可以看出来。此外,库利还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社会互动形成的,如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具体来说,人是通过三个联系来认识自我的。

一、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二、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三、自己对他人这些评价和认识的情感。

沟通越活跃、越全面,形成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认识也就越准确、越客观。

“不打不相识”说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识也是在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顺利合作建立在相互信任和认同基础之上,当然,这需要大量的人际传播。

最后,人际传播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朋友,需要建立自己的朋友圈,需要娱乐伙伴,需要倾诉对象,需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些都需要人际传播。

上面提到的四种人际传播的动机都是积极正面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际传播的动机绝不仅仅是以上四种,还有一些负面的、消极的人际传播动机,于此不再一一赘述。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6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