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并不完全,因此,就不断有传播学研究者提出传播过程的互动和循环模式等新模式。

●循环模式

传播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是施拉姆。1954年,在奥斯古德的观点的启发下,他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循环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3-3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循环模式和直线模式明显不同。首先,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没有明确的划分,信息的接收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与第一个划分传播过程的拉斯韦尔模式不同,这个模式更加注重对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的解析。

这个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在这个模式中,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其实,虽然双方都是传播的主体,但是他们并不是处于完全对等或者平等的关系中,这从上级对下级的传播、老师和学生的传播中可见一斑。另外,这个模式体现的是一对一或者面对面传播情形的特点,并不能体现大众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大众传播是一对多的传播。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正如我们如今所用的手机一样,随着科技的进步、研发的深入,更新换代迅速。传播过程模式也是一样,后者在前辈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传播模式。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了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3-4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从上面的过程图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模式有三点明显改善:一是不仅有反馈环节,而且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互动的特点;二是在模式中专门标注了大众媒介,将面对面的传播过程扩大到了大众传播的领域,扩大了模式的适用范围;三是不仅考虑了传播过程中噪音的干扰,而且用箭头将噪音和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联系起来,表明传播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有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

当然,这个模式也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主要是从传播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当然,也提到了一个外部的影响因素——噪音。在现实的传播过程中,外部的影响因素要复杂得多,这也为后来者提供了继续研究的空间。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6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