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格大战的表现
1.价格欺诈
价格欺诈是指经营者欺骗顾客,使顾客以远高于产品(或服务)价值的价格购买产品,从而使其经济利益受到损失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一是采取以次充好、缺斤少两、混充规格、低质量等手段,制定欺骗性价格;二是采取虚假的优惠价、折扣价、处理价、最低价等手段,蒙混购买者,推销商品;三是标牌、票价签内容不实等。
2.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是指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定价,以实现商业企业的不同目的。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被称为价格分级,是国际上普遍反对的定价策略。我国近几年来,针对价格歧视的案例很多,诸如旅游点本地、外地不同价,国内、国外不同价等行为层出不穷。市场经济的一大原则是公平,刻意制定歧视性价格的不道德行为势必为顾客所反对。
3.垄断定价
垄断定价一般包括暴利定价和掠夺定价两部分。暴利定价是指商业企业凭借其对流通资源的独占,将商品价格定在远远超过成本之上,以谋求超额利润。这种定价在商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比较普遍,但在现今的买方市场中,一小部分商品仍属于卖方市场,存在暴利定价的可能。例如,矿泉水公司可以利用对某一泉水的独占;白酒厂家可以利用对某一生产地的生产作物的合同独占;香烟厂家可以利用对某一烟叶基地的独占。
4.价格同盟
目前,商业企业普遍面临利润率低的问题,致使不少商业企业提出“生存战”的呼声。这种境地使一些不法商业企业寻求价格同盟,以共同占领销售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这种人为干预市场,扭曲价格信号,破坏价值规律的行为是典型的营销不道德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5.虚假定价
在不少商场和小卖场可以看到诸如“全场一折起”等广告标语,这种广告形式就存在虚假定价的嫌疑。同时,这些打折虚报原价、甚至高抬价格再给予折扣的行为,这也是典型的定价不道德行为。这样做的结果是短期内蒙蔽了消费者,使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以及带来消费者购买不需要的商品造成的资源浪费,但时间一长,消费者不再相信这一促销策略,最终也会损害商业企业的利益。
(二)企业价格大战的原因
1.商家牟利的动机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利润,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企业在追求具有刚性的物质利益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手段和必要的遵守社会法律、规范的意识,自然会萌发采用不正当手段谋取非法利益的动机。具有这种动机的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不择手段地通过销售其产品来赚取利润,即使用高价格和名不副实的服务欺骗消费者。
2.消费者信息不对称
价格欺诈在现实中主要是商业企业对消费者进行的欺诈。这是因为,生产者与商业企业之间的交易是在信息基本对称的条件下进行的。
3.市场机制的不健全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定价不道德的存在恰恰反映了我国市场机制的不健全。目前,对价格的监管还不够完善,虽有发改委、工商局、物价局和消费者协会等多部门的监督,但正恰恰是这种多部门监管造成了“都管都不管”的局面,而且在具体的监管上也面临法律依据缺失或法律依据不足的现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