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潍柴、济柴,我们都知道是实力雄厚的行业龙头。但追根溯源,山东省机械工业的发展壮大与一个人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他就是滕虎忱。
1902年,滕虎忱考入德国海军的青岛船坞工厂(后为青岛二中,最近改名育才中学),在锻工车间当学徒工。德国技师技术精湛,对中国学徒要求特别严格,按规定学徒期为四年,还要效劳两年,并经过严格的考核,合格后才能出徒当技术工人。
由于滕虎忱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努力钻研、勤学苦练、成绩优异而且有创造性,因而令德国技师折服,不到三年便提前出徒,且被破格提拔为带班工头。为全面掌握机器制造技术,他还刻苦钻研车工、钳工、铸工和电工技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为技术精湛且全面的能手。
1912年9月,孙中山结束与袁世凯的北京会谈,来到青岛,多次进行“反对列强,唤起民众,挽救中华,实业救国”的演说。
滕虎忱两次倾听孙中山的讲话,受到很大鼓舞。当青年会创始人刘寿山向孙中山介绍滕虎忱在德国船坞工厂学徒的事迹时,得到孙中山的称赞,并勉励他“继续努力学好机器制造技术,创办中国自己的民族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振奋实业救国”。
从此,滕虎忱便奠定了“响应孙中山的伟大号召,矢志创办实业救国”的雄心壮志。
1920年,家境贫寒的滕虎忱变卖家中仅有的3间住房和几亩土地,拿出500元与尹焕斋等人共集资3000元,于东关大街(现东风街)租用草房数间作为厂址,于当年农历二三月间成立华丰机器厂。
当时,随着工业发展,柴油机的需求激增,但国产者甚微,有鉴于此,滕虎忱决定试制。1931年冬,滕虎忱亲自携本厂相关人员去上海,不惜以高价购进优质机床、大摇臂钻、汽锤、龙门刨及德国设计英国制造的15马力柴油机一部,并从青岛聘请技师王鸿茂来厂担任技术指导,使用精良工具,参照当时的柴油样机,投入复杂的研究仿制工作。
1932年秋,华北地区第一台15马力柴油机在华丰诞生。自此,外国垄断动力机械的局面被一举打破。滕虎忱先后又在潍县试制出8马力、25马力、40马力的柴油机。
1934年,国民政府铁道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铁路沿线产品第三届展览会”上,展出了华丰生产的各种柴油机及其他多种产品,质量不次于进口产品。到1936年2月,华丰事业发展达到了高峰,在民营机械行业中有“华北最大机器厂”和“长江以北第一厂”之称,成为江北第一家动力机械生产基地。
在滕虎忱的影响下,潍坊以及周边地区手工操作逐步改变为机械化大生产,潍坊也成为江北著名的机器制造业基地,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中国农机城。
然而,突然爆发了“七七事变”,日本侵略军侵占了潍县县城。先由日本商人找董事长张执符,要求与华丰机器厂合营遭拒绝,后竟借口总经理滕虎忱等人抗日,将两个华丰机器厂的全部机器设备141台,及价值150多万元的产品和原材料,都当作敌产强行没收,但不敢在潍县地区复工生产武器。日本侵略军担心在潍县制造武器不安全,便在济南南郊用华丰机器厂的机器设备,改建成“历山工厂”。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滕虎忱急忙结束了成都利丰面粉厂的业务,赶到济南向国民党政府要求,将历山工厂发还,答复是:“战乱期间,暂征军用。”滕虎忱无奈只好回潍县在五弟滕景瑞家暂住。
1948年,潍县和济南市相继解放,历山工厂后来发展成为济南柴油机厂,成为国家石油部唯一的采油用柴油机定点生产厂。
滕虎忱为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又在潍坊召集华丰机器厂的旧部职工,收集原来的两个华丰机器厂及分厂埋藏的少量物资和残存设备,重新创办了华丰柴油机厂。后来公私合营改名“潍坊柴油机厂”。
滕虎忱以毕生的精力与技能先后创办了济南柴油机厂和潍坊柴油机厂的前身,这两个工厂现在都已发展成国内名列前茅的大型动力机械厂,滕虎忱不愧是中国民族动力机械工业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