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活动的产生过程

贸易是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贸易的产生与商品交换的产生和发展紧紧相连。

1.偶然的物物交换产生

人类社会在一开始并未出现商品交换。最初的产品交换发生在原始氏族部落之间,因自然区域差异而引起产品自然差异,为互相交换产品提供了可能。在母系氏族时代,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人口的繁衍,形成了有特定布局的氏族聚居区域,不同的区域因自然环境差异,出现了产品的差异和多样化。近山者狩猎,近水者捕鱼,不同地域的氏族部落之间客观上出现了相互交换其产品的可能性。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引起了产品的互相交换。”这种最早出现的产品交换是偶然的,只有当生产物超出自身消费形成了若干剩余时,偶然交换的可能才变为现实。

2.物物交换经常化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进步,原始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发明弓箭以后,狩猎活动迅速发展起来,原始人逐渐学会了驯养、饲养动物,于是就出现了以逐水草而居、主要从事饲养动物的畜牧部落。与此同时,随着农业工具的改进,一部分原始人逐渐学会了农作物的栽培和种植,出现了原始种植农业部落。畜牧部落与农业部分离,即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便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此,在农业部落与畜牧部落之间出现了经常的产品交换活动。这种部落之间的最初贸易活动是一种物物交换的直接贸易。

3.以货币为媒介的贸易活动出现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和商品贸易的产生,进一步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从生产方式的变化来看,由于商品贸易的发展,氏族首领便利用自己的权力,逐步把交换的财产据为己有,这样私有制开始在原始公有制内部产生,出现了氏族成员之间的私人交换。从生产力的发展来看,在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铁器及铁制农具广泛使用,使原来依附于农业的手工业得到发展,社会生产也逐渐多样化,生产技术逐步改进,产品有了更多剩余。于是手工业便从农业中单独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带来了贸易形式和生产形式的新变化。一方面,“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两大主要部门,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另一方面,由于私有交换的发展,货币形式进化,出现了金属货币,进而在分工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出现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随之而来的是贸易,不仅有部落内部和部落边界的贸易,而且还有海外贸易。”此时生产者之间的贸易活动是简单商品流通,即以“W—G—W”形式为基础。

4.专业贸易活动(商业)产生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生产者之间的直接贸易活动出现,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生产者同时行使生产与贸易两种经济职能的社会安排越来越成为生产交换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一方面,随着商品贸易范围和贸易规模的扩大,商品运销距离越来越远,生产者耗费在贸易活动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贸易内容的增加,贸易关系复杂程度提高;并且,商品产销矛盾日益突出,生产者客观上难以应付和处理各种经济关系。于是生产者便把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购买及产品的出售委托他人代买代卖,这样在生产者兼营贸易的基础上,出现了代理贸易活动。代理贸易的出现解决了生产者同时兼顾生产和贸易两种职能的困难,并为生产者提供了种种方便。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随着私有制的初步确立,社会上便出现了一种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业行业,一批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阶层脱离生产而独立起来,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不是生产部门内部的分工,而是贸易活动与生产部门的分离,形成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与特殊的商人阶层。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随着专业贸易活动的产生,人类就由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走到文明时代的门槛了”。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5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