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从国际贸易商品情况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和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两种基本类型。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之间所贸易的商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如美国向中国出口计算机,中国向美国出口服装;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商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换如美国和日本相互贸易计算机,德国与法国交换汽车,意大利和德国相互交换打字机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中,将商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产业内贸易的商品指的至少是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商品。
(二)产业内贸易的类型
1975年,格鲁贝尔(H. G. Grubel)和劳艾德(P. J. Lloyd)合著了《产业内贸易》一书,在总结以前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把产业内贸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同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另一种是异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
1. 同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
同质商品(Homogeneous Products)是指商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间替代弹性较高,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由于这些商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生产区位不同、生产时间不同等原因,会发生产业内贸易。同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的具体情况是:
(1)不同国家大宗商品的产业内贸易。例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的贸易,如果运输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很大,那么使用国便会从使用者最近处的国外生产地购入,而不是从距离较远的本国生产者那里购买。这种情况在一国的边境地区较为普遍。
(2)经济合作或技术因素而产生的产业内贸易。例如,银行业、保险业、运输等为商品流通服务的业务活动在各国之间是交叉进行的,经常有同时服务贸易的进口和出口情况;由于政府干预造成国内价格扭曲,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便同时从事进口和出口活动。
(3)转口贸易而产生的产业内贸易。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地区),进行大量的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这种进出口贸易商品的基本形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通过提供仓储、包装、运输等服务来实现商品的增值,成为同质商品产业内贸易的一种形式。但由于转口贸易的商品既不是本国生产的,也不供本国消费,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对于转口国家来说,转口贸易不能视为产业内贸易。
(4)跨国企业避税而产生的产业内贸易。一些跨国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经常采用国际避税的方法。其方式是在国际避税地设立一家公司,通过这家公司对跨国公司的各个子公司进行同种商品的低价买进和高价卖出的活动,将利润转移到这家避税公司,以达到少缴或不缴税收的目的。这种避税贸易属于产业内贸易。
(5)季节性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有些商品的生产和市场需求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一国会因为供给和市场需求的不一致及其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该国进口在其他季节出口的商品,如季节性瓜果的进出口。这样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2. 异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
异质商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又称为差异商品,是指商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但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的商品。这种差别表现在同类商品质量性能、规格型号、所用材料、商标牌号、包装装潢、销售服务、企业形象等方面。异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商品都属于这类商品。差异商品分为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三种情况,不同类型的差异商品引起的产业内贸易也不相同。
(1)水平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异商品是指相同商品因牌号、规格、服务的特点不同以及消费者的偏好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烟草、服装、香水及化妆品等行业普遍存在这种差异。导致水平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主要是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这就要求同类商品的品种的多样性,当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彼此不同品种的商品产生相互需求时,便出现了产业内贸易。
(2)技术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技术差异商品是指由于技术水平提高所造成的同种商品的不同档次。技术先进的国家不断开发新产品,技术后进的国家则主要生产那些技术已经成熟的商品,处于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的同类商品因在不同国家生产而产生了产业内贸易。如不同档次的家用电器等商品。
(3)垂直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垂直差异商品是指商品质量上的差异,如汽车行业普遍存在这种差异。各国为了占领国际市场,需要不断地提高商品质量,而一个国家的大众往往未必能够永远追求昂贵的高质量商品,因此,在出口高质量商品的同时,往往也会从其他国家进口一些中低质量的同类商品,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三)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第一,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是不同的。产业间贸易是指非同一产业商品在两国间的进口与出口贸易。例如,发展中国家用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交换。
第二,产业内贸易商品具有双向流动性,即同一产业的商品可以同时进行进出口贸易。例如,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既是机动车辆的出口国,又是机动车辆的进口国。
第三,产业内贸易商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些商品既有劳动密集型商品,又有资本密集型商品;既有标准技术,又有高技术。
第四,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可以互相替代;二是在生产上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因此,生产要素禀赋相似、要素密集度相近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产业内贸易规模较大。
现代产业内贸易迅速形成并发展起来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这些条件一是运输、信息、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使以往只能在一国之内进行的产业分工和协作有可能跨越国界形成产业内分工。二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具备了必要的条件,如生产的标准化、柔性制造系统的出现和发展。这使得生产的自动化设备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的大型项目,而且可以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项目,从而使技术和设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具有了可能。三是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主要是集中于新产品和制成品的产业,而科技革命的发展正在使世界市场的容量迅速扩大,商品数量和种类大大增加。新产品不断涌现,制成品比重不断上升。四是发达工业国的自给率不断上升,使得传统的农业国和工业国的分工以及初级产品和制成品间的产业内贸易日益减弱,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五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中“新兴产业”与“衰退产业”的差距日趋明显,由此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