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差距是指一个国家以技术创新和控制技术外流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的技术领先格局。各国的技术水平一致,是赫克歇尔和俄林在建立要素禀赋理论时所做的一项重要的理论假定。然而,在生产要素的自然禀赋状况不同,总体经济发展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相差较大的国家之间,采用相同的生产技术从事某种商品的生产的确是难以想象的。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革命日益深入发展,现实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国际贸易的结构、商品流向以及参与贸易的各国所享受到的国际贸易条件,越来越明显地受到各个国家在科学技术总体水平方面的影响。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关于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技术一致的理论假定已经越来越同现实的国际贸易活动相背离,因此就提出了对技术水平一致的理论假定加以修正,借以充实和完善国际贸易理论。
波斯纳认为,既然发达国家之间包括生产要素自然禀赋在内的诸多方面的经济状况都大体相当,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特定的工业制成品从A国流向B国呢?他认为,这是因为在A国发生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使A国相对于B国来说,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某一特定的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上,享有一定程度的比较成本优势。正是这种比较成本优势决定着A、B两国间的贸易结构和商品流向,而且,这种比较成本优势将保持下去,直到由此引发的B国的同类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导致对A国新产品的成功仿制,或A国的发明者通过技术转让的形式将其技术专利或生产特许权让渡给B国,此种技术差距不存在时为止。
为了论证以上观点,格鲁伯等人对1962年美国19个产业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得出其中5个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产业(运输、电器、工具、化学、机器制造)的科研和发展经费占19个产业全部科研和发展经费总额的89.4%,技术人员占19个产业总数的85.3%,销售额占19个产业总销售额的39.1%,出口量占19个产业总出口量的72%。这表明美国在这5个技术密集型商品的生产和出口方面,处于比较优势。因此,从要素角度上说,技术差距理论可以与H-O模型相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