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产生

“二战”后,美国长期雄踞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但20世纪70年代,无论是在本国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国际贸易在美国以及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都发生了变化。随着欧洲、日本经济力量的恢复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美国的经济实力开始相对下降。美国厂商都要面对外国企业的竞争。而在此之前,贸易在美国处于次要地位,美国的厂商主要在国内竞争,竞争的对手也主要是本国厂商。1965年以前,美国对欧洲、日本的贸易都为顺差,而到了1971年,美国的对外贸易收支状况出现了逆转,对外商品贸易出现了逆差。

面对外国商品的强大竞争力,为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美国政府着手干预贸易,开始考虑将贸易政策作为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重要手段。美国传统的政策目标是限制产业集中,以防止企业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抬高价格和获取超额利润。随着美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加剧,其政策目标开始多元化:美国政府一方面仍要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为维持高收益,还要保持或扩大国内企业在高收益产业中获得的市场份额。现实经济的需要促进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产生。1981年,加拿大经济学家斯潘塞和布兰德在一篇题为《潜在进入条件下的关税问题及垄断租金的抽取》论文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在面临外国寡头垄断的条件下,进口国政府可以利用征收关税从外国出口寡头那里抽取部分垄断租金。这一论点引起贸易经济学界的极大关注,由此拉开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争论。这个论点是将某些传统上属于保护贸易主义的贸易政策提高到一国经济或产业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认为有些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保护主义政策在现实中有利于国家特定产业的发展,因而有利于这些国家国民福利的增长。这与主流经济学家一致认为的自由贸易比限制贸易更有利于增加一国的国民福利是相悖的。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5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