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保护贸易理论的产生
超保护贸易盛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英国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重商主义在英国发展得最为成熟。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英国的古典学派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并对英国称霸世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垄断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资本的高度积聚和集中,国内市场变得相对狭小,对国外市场争夺日益激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难以应付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后,各国相继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转而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强化了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干预作用。超保护贸易理论是由凯恩斯及其追随者马克卢普、哈罗德共同创立的。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对当代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和资本主义国家政策最有影响的英国经济学家。他于1902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后师从马歇尔学习经济学,深得马歇尔的赏识。凯恩斯在经济学方面的第一部著作是1913年出版的《印度的通货和财政》。他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 Interest and Money )。虽然凯恩斯并没有一本系统地论述国际贸易的著作,但他和他的追随者们有关国际贸易的观点对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称之为“新重商主义”。
哈罗德(Roy F. Harrod)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先驱。哈罗德在经济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国际经济学》(1933年)、《动态经济学导论》(1948年)、《凯恩斯的一生》(1951年)等。
马克卢普(F. Machlup)是出生于奥地利的美国经济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凯恩斯的主要追随者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国际贸易与国民收入乘数》(1943年)。
(二)超保护贸易理论的特点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保护贸易理论相比,超保护贸易理论有以下新的特点:
(1)扩大了保护贸易的范围。它不仅要求保护幼稚产业,而且要求保护国内高度发达或出现衰落的产业。
(2)保护方式由防御性保护转入进攻性保护。它要求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开拓国外市场,即保护方式由传统的只限制进口的防御性保护转入进攻性保护。
(3)保护手段日益多样化。由传统的关税保护转入关税与数量限制并存的多样化保护。
(4)保护的目的不再是培养竞争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