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商的地域风格:善于经营的潮汕商人

广东商人从地域的角度也可分为四大类,即广府商人、潮汕商人、客家商人以及当代才进入广东,身上还保留着来源地的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但又受岭南文化影响的新客家商人。这四大类商人各自具有独特的经营风格。

善于经营潮汕商

潮汕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他们特别善于经营,富有创业精神,富有极强的老乡认同感。

潮汕人是指居住在广东最东端,包括潮州、汕头揭阳地区的人。潮汕位于韩江三角洲,接近福建,当地居民原属闽越。汉朝以来,闽南、中原和各地人士不断迁徙过来,逐渐形成近似闽南话的潮州话,也称汕头话、福佬话,流行于韩江、东江流域部分地区和沿海一些地方,以及海外潮汕侨民聚居之处。潮汕风俗习惯也与闽南相近,所以宋朝王象《舆地纪胜》说:“虽境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漳、潮之分。”可见潮汕与闽南在文化上同属一系。

潮汕文化发达,号称“海滨邹鲁”。潮汕临海,很早就有人出外谋生,大多从事商贸活动。其侨居地分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香港和东南亚。香港开埠以后,19世纪50年代,潮人就到香港,在香港商业发轫期华人最重要的行业南北行中占多数。潮商大多数经营转口贸易,设商号作为南北贸易的中转站,经营大米药材、瓷器、纸、茶叶、菜籽、凉果、饼食、柴炭等。到20世纪60年代,香港各主要轻工业如塑胶、纺织、制衣等都有潮商活跃于其中。70年代以来,在进出口、金融、地产、交通运输、货柜码头、电讯、电力等行业更少不了潮汕商人。“华人首富”李嘉诚是潮汕人的骄傲。

由于独特的语言环境,潮州人老乡认同感极为强烈,相互之间不分一等级,贫富同等交往。海外说起潮州帮,人人惧其三分。尽管潮州话属闽南语系、潮汕人行政上归广东,但海外的潮汕人总被视为并列于福建帮、广东帮的一个帮派。潮汕人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建有各类社团。潮人社团包括会馆、商会、同乡会和各种艺术、娱乐社团及宗教、兹善团体等。目前潮汕人在香港登记的社团已达100个,单是比较重要的商业团体就有潮州商会、潮商互助社、汕头商会、潮侨塑胶厂商会、香港零售米商联合总会、潮侨食品业商会等。这些团体不但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紧密团结,维护共同利益,而且团体与团体之间也相互支持、相互激励。这种对地缘、血缘关系的共识以及在这种意识支配下互相提携的人情观,也是潮汕人经商的特性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香港经营南北贸易的潮商大多实行一种代客买卖的所谓“南北行例”的经营方式,这种寄售代佣方式必须建立在相互信赖的基础上,因此买卖的双方大都是同乡或亲友。以南北行为代表的香港叻汕贸易线之所以能形成体系,在洋商优势竞争面前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其原因与这种亲戚同乡环环相扣,相互提携,人情味极浓的经营方式是分不开的。香港的120多家潮汕药材店,其中相互之间有直接、间接关系的大约有100家。这些店东有的是子侄、亲戚、朋友、伙伴关系,有的是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伙伴的伙伴。他们多数出身学徒,摸通了药材业的门径,并且有了一定积蓄。再经亲友赞助,便自行创业,另立门户。香港一些行业,潮商占的人数特别多,经营情况较好,其原因大概得益于此。

潮汕人具有超人的经商智慧。

他们善于选定适合自己的事业。香港“界刀大王”庄声源在谈起当初选定生产界刀时的想法说:经过市场详细的调查,反复研究、计算,我认为生产制造高质产品与大厂看齐,固然是件好事,但资金不足,也只能望洋兴叹;如果做小厂的传统产品,又很难脱颖而出,按我本身的条件只能生产大厂看不上眼,小厂又不会生产或者一时没有发展的新产品,也就是一种夹缝中的产品,根据我当时的经济能力,我认定界刀就是我要生产的产品。

庄氏对工厂的生产、管理、销售等各环节都非常熟悉,他知道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命脉所在。尽管当时的庄声源对界刀还不熟悉,但他立即就请到这方面的专家技术员来厂里做指导。工人中有不解的,问起庄老板,庄老板则伸出三个指头,说:第一,界刀是新产品;第二,消耗量大;第三,产品一旦被用户认可,将长销不衰。庄氏与技术员一起日夜研究,并自己设计、生产、制造各款界刀;最为成功的是庄氏设计出了一种界刀安全锁制,大受用户欢迎。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庄氏寻觅生财之道十几年,自挑中界刀的生产后,不说财源“得来全不费功夫”,但至少是摸到了生财的门道。当然,有付出是一定的。有这样一件事,就在庄氏生产界刀小有名气,也小有收获时,一天。一位法国客户拿来一张特别订单。90号界刀10万双,必须8天内交货。同行中没有人敢接这张单。庄氏坐在办公桌前仔细算了算时间,每天24小时连续生产还缺少半天,如此方可完成。庄氏前思后想。如何才能争取多半天时间,终于想到,运输公司的收货时间可以协商。经过诚恳的说服。运输公司答应在收货当天最后一个来收界刀。庄氏由此做了一件别人不敢做的事,工人无法昼夜不眠,他就自己顶班,8天8夜,不休不眠,硬是将10万双界刀按时按质交给了法国客商。庄声源和他的同兴公司不仅赚回了一笔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庄氏在业内人士中获得了极大的尊重,也取得了客户的高度信任。1985年。根据日本对该行业的调查结果表明,庄声源生产的界刀销量已占世界首位,被誉为“界刀大王”。

他们从小生意做起,逐渐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喜欢穿州过省的潮汕人,因为没有太多的根基,往往从小商小贩的方式开始创业之路。如果他们有10块钱,通常用50%去申办有关手续,50%做成本,因为他们很乐观并且充满信心,从来只相信成功,不相信失败。这种发家致富的途径和方式,对潮汕人而言可以说是轻车熟路。据统计。按国内标准计算的生活达到中上层的商业人士(尤其是商人)当中,潮汕人已经超过8%了。

他们为钱走四方,天马行空。有钱赚的地方就有潮汕上。没有固定的市场,他们生来就像是商场上的“世界公民”。潮汕人匆匆奔波,使他们学会了机敏地对付各种突发的生活和生意变故,他们对各地的市场行情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结交了天南地北的贸易伙伴。正是因为这种漂泊不定使他们的生意触角更敏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当今社会,商场如战场,而潮汕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可以出人竟料地取得成功。他们经营的生意是各式各样的,从贸易到工厂,从海路到陆路,从批发到零售,从高科技到劳动密集型,不管何时何地,潮汕人总能在商场上独辟蹊径、出奇制胜。

他们大方与精于计算并举。在经商交易中,潮汕人有时非常慷慨,有时又精于计算。对于顾客,他们为了赢得对方的好感,常常让小利,宁愿自己吃小亏,放的却是长线,这样回头客自然就多了。但是在谈判过程或讨价还价过程中,他们却非常仔细,对于利润的一分一厘,都计算得极其清楚。慷慨大方与精于计算并举是潮汕人善于做生意的决窍之一。

他们惜时如金,消息灵通。“时间就是生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可以今天做完的事情,潮汕人绝不等到明天才来做。另外,潮汕人消息是很灵通的,他们赚钱的神经非常敏锐,触之即动。例如他们很懂得去捕捉市场,知道什么在市场上是最赚钱的,什么市场可以快速获得一桶金。潮汕人知道如何去做大多数人的生意,也就是大范围的市场,例如“女人的生意”,“批发的生意”,“嘴巴的生意”……所以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人知道粤菜中有一种特色菜就是潮菜,这和潮汕人对潮菜的广泛传播是分不开的。

他们感觉敏锐,善于借脑。潮汕人素有善饮食的美誉及传统,1983年,身为潮州人的张国安与一位朋友合股的“海珍酒家”在美国开张了。虽然是第一次经营酒店,但头脑灵活的张国安早已积累了一定的餐厅经验,他请来大师傅把关,而自己则始终将迎来送往的厅面工作看得十分重要,也做得十分尽力。张国安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商业秘招,只是说无论在哪里,真诚待人都是最行之有效的药方,无论是做人还是做生意。但是,海珍酒店很快就供不应求了,扩大营业势在必行,此时距离“海珍”的开张才一年。张国安与合股人当机立断,卖掉现有的100多人就餐的“海珍”而买下另一家规模更大的酒店,这一次张国安换了一个店名–“海鲜阁”,阁即门里有客,自然是寓意甚好。1984年开张,很快有了第一间分店,接着又有了第三间、第五间、第十间直至第十四间分店,而所在地也分布到5个城市,利润在滚动中增长,酒店也在滚动中发展。精力旺盛的张国安尽管要操心的事越来越多,但他始终运筹帷幄,感觉良好。这一天,有人带来一个信息,一位侨民因经营不善欲脱手一间超市。张田安立即驱车前去,这是离洛杉矶60公里远的橙县,超级市场在一片居民区里,位置不错,张国安与原老板即刻成交。“我没有做市场调查,但凭感觉,我认为这里需要一间超市,问题是如何来经营。”因为更换店主,这一天的超市关门清货,走在一排排的货柜之间,张国安想其实大家都是为了发财,何不就将店名叫“发财”呢,顾客来超市购物可以说去“发财”,字面通俗,可是兆头好。张国安主意一定,“发财”超市诞生了。没有做过超市的张国安胸有成竹。几年的经商加上三年的读书经历使他拥有了一套自己的经营管理思路,其中“借脑”是他常用的一招。张国安认为对于一个管理者或企业老板来说,现代商战成功运作的最大因素在于如何科学而合理地运用人才。张国安请来一位行家里手任总经理,果然,“发财”欢天喜地的爆竹声迎来了一个火火的旺市,“发财”发财了。

在广东,批发和零售渠道大部分为潮汕商人所控。他们总是能拿到最便宜的货源,掌握许多不为人知的开店技巧。其独特、神秘的经营手段到底“高”在何处。

换出财源。换货技巧是潮汕商人惯用的技巧,许多人门路不同,各走一径,能从厂家以最低价格拿到某种产品,但他绝不就此打住。而是积极与另外一些潮汕批发商彼此换货。这样他们通过交换.彼此手中就有了计:多种最低价的产品货源。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小店找他们进货,他们也就赚到了更多的钱。

汕头人陈元朗找到深圳广信酒店的业务主管,要租酒店门口一角卖水果,月租金1000元。主管同意了,但嘱叭保安员悄悄统计水果摊的销售额l让他万万想不到的是.陈元朗靠卖水果,一个月销售额竟达17万元.这使他极度震惊和难以理解。于是,他软硬兼施,以请吃饭和要赶陈元朗走为内,终于套出“秘诀”。陈元朗的拿手货源是海南菠萝,又运用换货手段,从同乡处得到进口洋桃等十几种原价水果。广信酒店属写字楼,每到上下班或中午休息时间,有大量女职员进出,陈元朗以微利出售洋桃,让女职员个个瞪大了眼睛。踊跃购买。并且成了陈元朗的义务宣传员,使陈记水果摊一时声名四起。于是批发加零售。微利加暴利.陈元朗不动声色。直忙得收不过钱来。

现金为王。潮汕人看重现鑫流,见利必出货。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百赊不女顷十现”。不像其他地方的商人,定要赚到规定的利润才肯出货。

深圳老东门大名鼎鼎的”万顺昌”电器店,是由汕头人黄金炳开办的。“万顺晶”电器以按进货价出货著称.但生意从不亏本,原因何在?实际情况是:虽然电视、洗衣机等大件电器不赚钱,但赢得了人气,再靠人气卖小电器和配件。恰恰是这些小电器的利润是很高,销量一大利润自然可观斗这是典型的“送你灯,让你买我油”的策略。又因销量可观。厂家为”万顺昌”无偿打广告,热热闹闹的灯箱、霓虹火丁等全不花钱。而且.许多电器厂家按销量返利。所以,黄金炳不但白白赚下人气,落下物美价廉的好口碑,更是杂七杂八没少盈利。

商者无域。“商者无域”,是说潮汕人头脑灵活,什么赚钱做什么。表现在开店方面就是随时准备变化。灵活适应市场。在深圳,当年的怡景花园小区刚刚建起,潮汕人看准新居家装的空当,立即潮水般在周围开起了系列店铺。各种装拖饰材料店、五金店、窗帘店等都是,过新居民狠狠赚笔。而一两年后,待小区居民已经住稳。潮汕系们又及时改头换面,纷纷将原有店铺变为餐厅、药店、发廊等,其灵活经商头脑可见不一斑。

潮汕人往往在生意之余三五成群丛盈立店里喝喝功夫茶。每每这时这时的是谁怎么发财、哪里又有赚钱的机会等,小店此时变成了“信息中心”。当时怡景花园南门边的“荣昌记”五金店便是典型的潮汕会所,他们操着难懂的汕头话聚在那里喝茶,并争论不休。忽然。几乎一夜之间,所有的装饰店全部向日杂店、服务店“转轨”。仿佛经过开会决议一般。造势高手。潮汕人开店喜欢将店面与仓库连在一起。表面看去很杂乱,到处堆满货物,甚至难以落脚。有些人可能觉得店堂存货影响形象。其实有时反而会在有利销售。在典型的“潮商区”,给人们的普遍印象是那里人头攒动,极为热闹。他们在店铺大量堆货,并将店铺墙体打通。制造货源充足、人气旺盛的境况。

以潮州商贩赖明吐为例。他开的“旺达鑫”服装店索性打掉所有墙体。只留下水泥框架柱。且摊位大面积延伸出店面,服装甚至挂满外墙,本来30平方米的铺面让人看上去足有70平方米开外。他从不租赁库房,货全部堆积在

店铺的中心部位,甚至卖完的空箱也故意不搬走,而是高高摞起。这看起来简直就是最生动的广告:瞧,我的生意多火!就靠这些手段,赖朋旺的店铺给外地人避火爆的印象。当然,上述技巧并并不潮汕人所独有,却是他们将此种赚钱手段用得最早,用得最好。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6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