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

陆上丝绸之路始于先秦,兴于汉代,盛于唐代,绵延两千余年。因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经历了凿通、发展、繁荣、衰落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并从东向西延伸,形成丝路东段、丝路中段和丝路西段,连接了占世界陆地面积三分之一的亚欧大陆。

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

1.起源

西汉初期,匈奴控制了中国西北方、北方、东北方的大部地区,公元前 138 年,汉武帝派遣张骞领着使团马队带着丝绸等物品出使西域,其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途经匈奴疆域时张骞被俘,10 年后张骞逃出匈奴到达大月氏,后又被匈奴俘获扣留 1 年多,后趁匈奴内乱终于逃回长安。张骞这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但使汉朝的影响直达西域,建立了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打开了中西直接交往的通道。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率领出访使团、庞大商队,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了西域许多国家。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东起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西到罗马的陆上通道。自此,汉朝频繁派使者到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交往从此日趋频繁。此后,各国的使者、商人往来于这条路上,东行的西域人带着马、毛皮及玉石,西行的中原人带着丝绸,从长安沿河西走廊到敦煌,互市贸易、民间贸易日渐兴旺,胡商和中原商人聚集在敦煌进行丝绸、马、毛皮及玉石等商品交易。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凿空之旅”称赞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卓越贡献。

2.繁荣与发展

张骞“凿通”陆上丝绸之路后,陆上丝绸之路时断时续地向西扩展。公元 73 年,班超出使西域,进一步疏通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东、中两段。之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虽时有中断,但整体还是畅通的,并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扩展。到隋朝时期形成了以敦煌为出发点,三条到达地中海东岸的主干线,还开辟了很多支线。公元 609 年,隋炀帝出巡武威、张掖等地,西域 27 国国王和使者拜谒隋炀帝,被史学家称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万国博览盛会”。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火药及先进物品被大量运往沿线欧亚各国。西域的宝石、香料、玻璃器具,以及菠菜、葡萄、石榴等蔬菜水果,也源源不断地运至中国。

唐朝初期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出现了高潮,陆上丝绸之路达到繁荣。唐太宗完成了对漠北地区的统一,扫除了高昌、焉耆、龟兹等分裂势力,在西域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加强了西北部边疆的军事和行政管理,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畅通。唐朝时期丝绸的质量、品种和销量均达到空前的水平。丝绸以其丝滑、柔顺、轻盈散发出强大的魅力,古罗马市场上的丝绸,一两丝与一两黄金同价。丝绸更是被作为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可以与多数商品直接交换,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生意异常兴隆。巨额的关税收入让唐朝国库充盈,国力强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繁盛的丝绸贸易使长安的商人越来越多,在唐朝都城长安,来自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及欧洲的各国商人随处可见。与此同时,中国僧侣进入印度,详细记载了从河西,经青海,由西藏进入尼泊尔的路线。这条支线的开辟反映了丝绸之路已向南面大大扩展。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了高峰,形成了它的“黄金时期”。

3.衰落

唐朝中期以后,受战乱、海路贸易、环境恶化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急剧衰落,陆上丝绸之路逐步被海上丝绸之路替代。

(1)战乱。唐朝中期战乱频发,丝路被阻。安史之乱后,西藏吐蕃越过昆仑山北进,侵占西域大部。至南宋,政府已无法控制西北,商人为求自保而不愿远行,陆上丝绸之路日益衰落。

(2)海运贸易的兴起。15 世纪,奥斯曼帝国崛起,陆上丝绸之路上的税收开始增加,以谋求利益为主的商旅开始逐渐放弃这条商业通道。而且大航海时代新型贸易通道的形成,使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完全衰落,功能几乎丧失殆尽。

(3)自然环境恶化。14 世纪开始,西域地区因气候干旱、降水减少、河流改道等自然因素使土地大量盐碱化、沙漠化,很多地区已经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曾经繁荣的西域古国销声匿迹。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6872.html